中国经济学-2007

作者: 累计浏览:

自1978改革开放至今,伴随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经济学研究或对中国经济的研究也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从只有经济但没有"经济学",转变到既有经济也开始有经济学的状态。相应地,中国不只是有"经济师",而且开始有"经济学家"。

过去30年,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其二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其三是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其中任何一方面的变革都会给一个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带来深刻的影响——解构和重构,而三个方面的转型同时进行所引出的各种经济和社会现象,当然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极大丰富的、弥足珍贵的素材。对这些复杂的转型进程中所显现的经济事实和问题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和拓展人类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过程的认识,同时也将丰富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体系。这即是中国特定时期所带来的特殊研究机会、发现学问的立足点。

随着中国的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增加,国内的经济学研究者越来越多地习惯于运用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去探讨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现象和问题。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原理和研究方法是没有地域界限的,作为分析平台和基准可以用来研究任何经济环境和经济制度安排下的各种经济问题。一般意义上说,从现代主流经济学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并不存在独立于历史和他国的经济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尽管其中某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只可用来研究特定地区在特定时间内的经济行为和现象。事实上,这正体现了现代主流经济学分析框架的稳健性:它的精髓在于表明经济学的研究必须界定清楚某时某地具体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等先决条件。既然经济理论是包括逻辑自洽的假设、推理和结论三个构件,那么我们就不能不同时关注实际研究问题的局限条件与理论的假设相吻合。如果局限条件与假设吻合,经验事实又与理论的结论相一致,我们就认为理论经受了经验的检验,就证实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中国经济学——2007》选编了15篇论文,这是2007年经济学学者们研究成果的一个影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遴选的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几点原则:研究方法是规范的,做实证分析时有数据支持,或者具有较为严整的理论分析框架或模型支持;研究内容上要么紧扣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主题,要么关注中国现实经济问题,针对性较强;最后就是有些论文涉及经济史议题,或者是综述性论文、经济学方法论文章。不过,遴选的工作本身就是挂一漏万的,不可能包括所有高水平的论文。另外,值得说明的是,论文的入选并不是意味着编选者认同论文中作者的观点、主张或者结论。作为一项社会科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应放在时间跨度更长的经济和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检视。在这一认识下,对发表时间间隔如此相近的论文就进行摘选,更多是对2007年度经济学研究论文一个介绍和说明。

入选论文的研究主题反映了现代经济学一直在研究的议题和试图回答的一些问题,而且,中国的基本经济情境使得经济学者们面临的问题集中在如何解释和解决经济制度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及问题。


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