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则宏观中国2003冬季经济论坛简报

作者:天则 累计浏览:

天则宏观中国经济论坛冬季会议1月30日在天则经济所召开。茅于轼、张曙光、盛洪、戴园晨、任若恩、范剑平、张立群、袁纲明、张汉亚、张燕生等50余位学者专家出席,并对2003年宏观经济形势和今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简要如下:

2003年,中国的经济运行基本情况良好,GDP增长超过9%,工业增加值增长接近17%,很多事情出人意料,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供应、进出口贸易和外汇储备的增长,都与原来的预测大相径庭。于是,国内和国外、官方和民间以及学界内部,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有人认为发生了严重的经济过热,有人则认为经济运行非常正常,无过热之忧。无论何种看法,都没有提出判断的标准和指标。因而,这种争论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充分的依据,都是个人的感觉而已。

从理论上来说,判断经济运行是否正常的一个重要标准和指标,是经济实际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的对比关系,然而经济潜在增长率又无法直接计算,因而,人们通常把最近一个较长时期实际增长率的平均值近似地看作是经济潜在生产力水平。据此,我们计算了1978-2003年和1994-2003年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得到的结果分别是9.35%和8.88%,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在9%上下。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9.1%正好与此相合,可见,当前的经济运行基本正常,不存在严重的经济过热。不过,从各地上报的统计数据来看,虽然统计局没有公布,但各地报纸都有披露,根据我们现在看到,20个省市区的数字,没有一个低于全国平均数,最低的安徽和湖北,分别为9.2%和9.3%,最高的超过16%。可见,局部过热是肯定的。

支撑上述观点的还有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能源的生产和供求状况。2003年以来,能源生产增长不慢,但能源形势偏紧,入冬以来,供求矛盾进一步激化,电、煤、油出现连锁反应,纷纷陷入紧张状态。据有关媒体报导,全国30个省市中,有22个拉闸限电,各地都采取了一些非常措施。如,湖南长沙从11月31日开始,对150万市民分区分片计划用电,每连续供电三天之后,停电24小时;广东省规定,从12月1日起,当地居民用电超过"定额"以后,将不再享受原先的优惠电价;能源大省山西也不得不精打细算,对11个地区切块分解指标以"勉强度日",甚至向外地购煤。电力紧张同时引起发电用煤告急。全国直供电网库存煤不断下降,许多电厂煤库存降至安全警戒线以下,七大电力集团纷纷向中央发出煤炭告急的信号。从10月下旬开始,成品油特别是与发电有关的柴油货源紧俏。11月7日前后从上海开始的油品供应紧张情况,已蔓延到苏南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很多企业都自备有柴油发电机。另外,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北京、福建、广东等地汽柴油紧缺警报频起,一些地区出现"油荒"。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供报告显示,全年用电需求尚差1000万千瓦以上的装机容量。有机构预测,电力紧缺将延续到2006年以后才能缓解。

为什么会出现电力和能源紧张?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经济结构由轻转重,重化工业的增长快于轻工业,重工业的能耗是轻工业的4倍。二是单位产品能耗较高,8个高能耗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行进水平高47%,其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全部能源消费的73%。除此而外,恐怕与前几年宏观调控的失误不无关系。自从1998年中国出现通货紧缩以后,一些地方发生了电力过剩,一些电厂建成后不能满发出力,如二滩电站,于是,政府出台了一些鼓励用电的政策,有的实行电价优惠,有的鼓励发展高能耗产业,甚至国电公司提出了三年不上大型火电的说法,再加上强行关闭小煤窑等,以至形势一变,出现了现在的问题。据此,我们认为,当前,稳定经济的"减速"政策不宜过猛。

与此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是通货膨胀压力问题。2003年的价格走势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走出了通货紧缩,今年将进入温和的通货膨胀区间,消费物价上涨率有可能接近5%。尽管除粮食以外的消费品价格并未上涨,其市场形势仍然是供大于求,但能源和基础原材料的供应紧张和价格快速上涨,必然会影响到下游产品的价格和利润,这一点值得特别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宏观政策的选择和操作相当重要。经验证明,5%以下的通货膨胀率不见得是坏事情,而且可以承受得住。关键是能否控制好不使其进一步提高。因为,反通货膨胀有收益也有成本,必须进行权衡。在目前的情况下,宏观政策也许还要以扩大就业而不是抑制物价为主。

在庆幸中国经济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的同时,对于经济运行过程中暴露的深层矛盾不可掉以轻心。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有内生机制的强大动力,我们曾经将其概括为世界工厂、城市化、消费升级三大效应的累积迭加,这些效应可以从基础设施、房地产、汽车以及出口的强劲持续增长中窥见端倪。但另一方面,由于投融资体制、银行改革、金融市场的滞后影响,投融资领域的政府主导和计划经济色彩还相当严重,使得经济运行不可避免地受到体制性过热的威胁。在2003年的经济发展中,结构性失衡的问题相当严重: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失衡,制造业和服务业失衡,GDP与就业和人均收入失衡,地区和城乡发展失衡,这些失衡和矛盾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中国经济存在着陷入"发展-穷困"怪圈的危险。就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以及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的失衡来说,过去的一年虽有SARS的影响,但服务业只增长了6.7%,不到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40%,同样,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9.3%,稍高于经济增长,而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只有4.3%,不到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一半。这是难以持续的。要知道,工资越低,收入越少,不仅消费的数量少,消费需求上不去,而且劣质消费也多,生产的质量和水平也难以提高,就会陷入"发展-穷困"的恶性循环。在提供基本培训和改善劳动条件的同时,使低工资发生分化,收入增长,消费市场就可以扩大,品质就可以提高,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也能够提升,就可以形成发展和富裕的良性循环。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随着伊拉克战争的结束,在美国经济的带动下,世界经济出现了复苏之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3年全球的经济增长率为3.2%,高于上年,今年将高于去年,达到4.1%。从国内形势来看,在去年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我国已经走出了通货紧 缩,步入了一个新的增长周期的上升轨道。再加上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今年保持9%左右的经济增长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建议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上不宜采取"踩刹车"的措施,而应充分利用当前有利时机研究和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使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在稳定、健康的区间中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