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宏观论坛冬季会议讨论的主要情况

作者:天则经济研究所 累计浏览: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已完成了从进口替代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变,使中国经济上了一个台阶。1998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强劲冲击、特大洪涝灾害的侵袭以及社会经济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种种矛盾,我国仍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但是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上仍面临着许多难点和挑战:如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问题;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问题;深化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问题;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扩大开放、增加出口问题等等。最近在由天则研究所、江西江南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课题组联合举行的"中国宏观经济学者论坛"会议上,来自首都各单位的几十位宏观经济专家针对上述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办法进行了探讨,并对1999年中国经济的走势和宏观经济政策取向进行了讨论。

一、 对1999年经济形势的总体预测

1998年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今后政府将不再把经济增长作为施政目标,而只发布一个经济增长预测数字,用于指导企业的市场行为。这是中国政府在宏观经济运行调节方面的一个重大进步。其所产生的多方面的有利影响将会在今后的经济生活中逐渐显露出来。

对于1999年中国经济的走势,与会人员存在两种观点,比较乐观的观点认为,由于1998年中央政府及时调整了宏观调控政策,采取了多项扩大内需的政策,特别是扩大公共投资政策的力度较大,其效应会在1999年充分释放出来。自1998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结束了持续近6年的经济增长下降趋势,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上升期。1999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显著地高于1998年。另一种较为谨慎的观点则认为;1999年国际经济形势将比1998年更加恶劣,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日本、韩国的衰退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比1998年更为严重。同时,在市场需求和企业投资动力不足没有根本改善的情况下,政府启动经济的政策,难以得到企业、个人及银行的积极回应。另外,从财政政策来看,政府由于受财力不足的限制,1999年不可能再度采用大规模发债的方式扩大政府的开支。扩张性财政政策只能是短期的政策,不可能长期化。从货币政策看,目前中国银行系统呆坏帐比例较高,内部金融风险较大,长期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危及金融稳定,引发通货膨胀,因此货币政策的操作余地也不大。由此看来,1999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低于1998年的水平。
 

二、1999年我国的经济环境及政策建议

从国际形势看,亚洲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受冲击国家的恢复还比较缓慢;作为亚洲经济大国的日本虽实力犹存,但调整不力,不一定能走出衰退;美国经济当下的状态不错,但泡沫膨胀,风险日增,不确定性很大;欧元出台,尚在探索和调整之中;最近发生的巴西金融危机更增大了全球未来形势的不确定性。总之形势并不看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99年世界经济亮点较少,虽不能说中国的贸易形势会继续恶化,但肯定不会明显好转,我国的出口会面临比98年还要严峻的国际形势,贸易顺差也会减少。

从国内情况看,明年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多于今年:一是今年增长的基础设施投资到明年还有一半左右的施工量,可拉动经济增长1个多百分点;二是消费方面,反映全社会消费增长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当前已略显回升态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三是受投资拉动的影响,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提高,预计这一增幅大体可持续至明年上半年。因此,加大调整力度,继续启动内需,仍然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政策选择。

(1)财政政策 1998年,我国的财政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于扩大内需、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7.8%左右,并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压力、克服特大洪灾带来的国内困难,在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使"下岗分流"失业人员增多的情况下维护社会安定,同时支持教育、科技等各项事业发展等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在1998年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后,对企业、民间的投资虽有所拉动,但效果尚不够明显;居民消费虽有回升迹象,但也还未走出低迷;特别是外贸出口在1999年将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在下降;所以今年需要继续实行积极的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以求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来进一步释放1998年政策的潜力和强化财政政策的反经济周期的效果,为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全局服务。

与会者指出,1998年提出的指令性征税指标的做法值得商榷。我们要走向一个法制社会,就应以法律为依托,依法征税,但如何又出现一个指令性的税收增长指标?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和我们的原则相冲突的。因此,如果依法治税的话,那么以后税收的增长目标也应该是一预测性的,在经济增长预测的基础上,再考虑到税制本身的设计和调整因素,提出一个预测性的目标,而不是指令性的指标。
 
(2)金融政策 适当的货币政策是积极财政政策的辅助,但是货币政策在启动经济方面,其作用是难以确定的,而且存在明显的时滞。如果以98年3月下调存款准备金和央行对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作为央行放松银根的标志的话,目前货币政策已经开始奏效,而且其效应可以一直持续到1999年末,由此推断,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实行偏中性的货币政策可以保持对经济增长支持的力度。

金融工作的另一个重点是化解金融风险,推进金融体制的改革。在金融改革上应按照现代化金融体系的基本要求,加速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多元化产权金融结构体系的建设,沟通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信贷市场之间的渠道,重点培育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的微循环金融体系;将化解金融风险、避免金融危机作为今后三年至五年的主要工作目标,在改进金融服务时不做表面文章,而重在制度创新、机构创新、工具创新和市场体系的完善上下功夫。 

(3)投资和消费的启动 从历年来的经济数据中可以看出,国内消费一直是支持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支柱,1998年我国国内消费市场中存在需求不旺,消费持续低迷的状况,这不能不说是我国经济运行长期在谷底徘徊而上升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影响消费者预期低迷的主要因素有:金融危机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动荡使人们产生悲观预期;国企工人下岗和政府机构改革导致的公务员分流直接影响到人们对稳定收入来源的预期;国内一系列改革措施特别是住房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和教育制度改革的集中出台,强化了个人的支出预期和对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虽然出台了一些刺激消费的政策,如住房信贷和小轿车按揭业务的开展,但由于价格过高,条件苛刻等原因,消费者预期并没有根本的改观。当然收入增量的减少是导致消费者悲观预期的重要因素。因此,如果1999年能够采取一些配套性的具体措施,如增加低收入职工的收入、扩大消费信贷、全面推进住房改革和大力启动家用汽车消费市场,增加农民的收入,并充分利用好现行有利于消费需求增长的条件,199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可能高于98年。

1998年为刺激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国家加大了投资的力度,对经济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国有投资的增长幅度与经济增长幅度并不匹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民间投资乏力,其中的原因是:政府启动经济的投资集中投向基础设施;在总量出现剩余的条件下,投资继续扩张的空间缩小;在经济景气下降时,体制性因素对民间投资的制约作用更为突出。为了鼓励个人和企业投资,可放宽对私人投资市场准入的种种限制,通过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让出市场空间,提供一定的金融支持,并对他们的投资实行减免税政策。这种减免税政策若能与我国的产业政策相协调,将会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另外,政府还可以利用预算内资金对一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提供财政贴息,鼓励企业参与投资,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4)农村问题 农村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定团结的基础。尽管1998年的农业生产连续出现第四个丰收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基本上还能保持稳定;但农村经济生活中长期累积的矛盾正在释放出来,主要表现有:农民的农业和非农业收入的增长速度都大幅下降,城乡差别和贫富差别越来越严重;农业融资困难,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出现资本排斥就业现象;农产品全面卖难,农村市场购销不旺。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国家应认真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宏观调控尤其是金融政策的调整要与农村2亿多过剩劳动力的非农就业与城市化相结合;国家竞争压力下农产品供求的品种和质量的结构调整相结合;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社会的稳定相结合;农村基层民主与适应自治社会的管理体制改革等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政策调整相结合。

另外,专家还指出,政策措施的出台一定不要只是"治标", 要标本兼治。还是应强调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发展中改变机制。因此,在考虑政策选择时,要下决心用一个长远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即短期效应和中长期政策的协调衔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