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跨学科理论讨论创新研讨会”开幕式(视频)

    2014-08-27   累计浏览:

 



 

 

时间:201456  地点:耿丹学院

主持:甘得安(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致辞:

茅于轼(天则经济研究所代表)

毛振华(董辅礽基金会代表)

史正富(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代表)

罗必良(华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代表)

陶永谊(中天经济研究中心代表)


正文内容如下:

甘德安:

 

尊敬的茅于轼老师,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上午好!

 

由天则经济研究所等七家单位主办的“中国经济学跨学科理论讨论创新研讨会”,今天在耿丹学院隆重召开。在此请允许我代表耿丹学院对前来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教授表示诚挚地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耿丹学院办学九年来得到社会大力支持,尤其是天则经济研究所各位专家给予的支持,特别要感谢茅于轼老师,茅老师一直坚持无偿的为耿丹学院的本科生讲述《微观经济学》的课程,使我们的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听到大师的讲座。接下来,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天则经济研究所荣誉理事长茅于轼老师为本次会议致辞。

 

茅于轼:各位来宾,欢迎大家参加这次会议,这次会议是一个经济学的跨学科会,科学的对象就是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的宇宙,我们的社会,它是一个大的整体。所以,早期的科学家,他们的思考的对象就是宇宙和社会,那时候他们不分科,在公元前的科学家,像欧几里得、阿基米德、柏拉图,这些人他们的好奇的对象就是整个环境。但是,到了18世纪以后,学科开始分化,在此以前我们知道对人类知识有影响的人,他们是不分科的,往往是数学家又是天文学家,还是工程师,最突出的就是达芬奇,他是个艺术家,他会画画,他又是工程师,他设计了一个飞行的机器,他还是一个生理学家,他解剖人体。这些科学家是以整体的环境作为对象。但是,18世纪以后,学者开始分化,跟我们整个社会的分工一样,出现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各式各样的学问。由于学科的分化,人的精力集中在某一个方面,所以学科的知识积累非常快,这是18世纪以后的事。

 

现在各个行业的专业知识都互相不太了解。在以前的时候,没有什么互相不懂的东西,现在就拿经济学来讲,也是分化的很深,也不是每个经济学家都能听得懂别的经济学家的言论。所以,使得我们学科的隔阂越来越大。但是,我们研究的对象还是一个整体,还是社会和宇宙,所以这种学科的分化,对于我们认识这个整体世界都是很不利的。这两个趋势我们不能否定任何一个,我们不能说分化不对,但是我们要注意分化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互相听不懂,知识越来越偏,没有照顾到其他知识方面发展的影响。所以,我们今天开这个会,就想纠正这个趋势,其实据我所知,在学科的综合方面,就是反分化方面,过去我们国内有不少人做过这个工作,我手头有一本汪丁丁编的书,他倒不是讲研究,他是跨学科的教育要发展,其实跟我们跨学科的知识是一回事。

 

所以今天我们邀请到国内外的知名学者来讨论这个问题,我想对于我们今后的经济学的发展会产生相当重大的影响,特别要感谢耿丹学院给我们提供了物资上、人力上的巨大支持,使得这次会议能够成功召开。下面,请其他几位专家发言,谢谢大家!

 

甘德安:

 

谢谢茅老师,下面有请董辅礽经济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毛振华教授致辞。

 

毛振华:(未经本人修订)

 

我们董辅礽基金会非常荣幸地作为这次经济学盛会的一个主办单位,董辅礽基金会是一个NGO组织,董先生过世以后经过艰辛的努力在北京市注册成立,应该是经济学界第一个完全民间的基金会。基金会做的一件持续的事情就是评选“中国经济领域创新奖”,这个工作我们基金会定义是旨在推动经济科学的创新与进步,鼓励原始创新性成果的涌现,促进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性研究的学术性、公益性的专门奖项。到目前为止,一共评了六届经济学创新奖。在评奖过程中,我们一方面是坚持公平公开的原则,有200多个经济学家,每人一票,选到谁就是谁,经过两轮投票,既不做前置审查,也不做后期校正,完全评经济学家的意见,把自己申请的东西交上来。我们在这方面有一些心得,当然对社会也是贡献,弘扬了经济学家对于整个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贡献。对于我们来讲,也是在回顾、梳理中国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贡献。

 

80年代的时候,中国经济学家作为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对于中国的社会变革,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起了非常大的影响力,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有影响力的群体。现在得奖的理论都产生于80年代,这些人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都做了很大贡献。当然,从90年代开始起,我们发现经济学的发展走向也有了很大变化,80年代是探讨中国怎么改革,改革的方案,这些方案既深深影响决策层,也启迪了民间,所以使得中国经济学成为社会科学领域里面最有社会影响力的一个学科。进入90年代之后,伴随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很多经济学家、经济学研究的人员进入中国新型的领域,也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但是2000年之后,中国经济学家这个群体的发展,他们的研究对象基本上大体在宏观经济领域和经济政策方面。所以,我们觉得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的走势在中国应该怎么分化,或者怎么看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所以今天这个研讨会,跟我们这些年参加的很多研讨会不一样,我们过去参加很多研讨会都是讨论经济问题,经济政策问题和经济改革问题,几乎没有一个专门的会议,有影响的会议来讨论经济学本身的建设,本身的发展。我觉得天则所组织这么一个会议,也展示了天则所在整个中国经济学领域里面的领先地位,他们的思考和他们的行动将对我们经济学家的群体的走向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非常愿意也非常荣幸参加这个会议,并且我们也祝愿这个活动能开的成功,能对中国经济学发展起到历史性的作用。谢谢!

 

甘德安:

 

谢谢毛振华理事长。下面有请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史正富教授致辞。

 

史正富:

 

首先感谢会议主办单位天则所发起这次活动,邀请我们协助,给我们这些经济学家聚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的机会。

 

另外,我也很高兴我们中心有机会支持这次活动。我们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实际上成立得很早,但对外活动不多。那是在20022003年的时候,我和陈平,还有崔之元教授和刘昶教授,我们在一块儿提议建立这样一个研究中心。

 

成立的目的就是希望对中国和当代世界变动的重大现实问题做些有点距离感的基础性研究;定位既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也不是政策层的研究,而是对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基础性研究。不巧的是,后来因为多种原因,比如我自己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我创办的同华投资集团上;陈平教授也因为各方面原因,没有全职在上海,而是将工作重心放到了北京大学;崔之元因为家庭原因去了清华;只有刘昶教授从美国回来做了一些研究工作。

 

2008年,我们中心研究出版了一套《中国改革30年研究丛书》,共14本,并开始逐渐恢复对经济学的研究工作。这两年,我们陆陆续续做了一些课题,其中最主要的两项,一是研究美国金融体系的变革、现状以及它对宏观经济学的影响;另一个就是研究中国正在形成中的复合型财政制度和公共财政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国家治理机制的长期影响。

 

去年我们出了一个小册子——《超常增长》,书中模拟了未来三四十年中国经济的长期图景,给出了一个偏向乐观的推断。这些思想总的来说还是聚焦在因新经济现实而产生的对经济学某些理论的冲击和影响上。

 

在研究中我们有两点体会。一是进行创新型学术性研究工作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建立主体意识。很多年来,我们引进、消化和应用现代西方经济学,取得很大成就。但是,我觉得这个时代应该尽快告一段落。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变革不断涌现,而在现代经济学的发源地,不论是美国还是欧洲,都正经历着制度和生存方式的重大调整。这都为我们研究新经济现实、创造新经济理论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我们如何从系统地观察到的现实中去提炼新的理论,而不是像过去几十年那样通过引进、消化外国原理,来解读中国现实。这方面起步早的人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成绩,比如在座的,我们都很熟悉的林老师,他的新结构经济学,张五常教授对中国经济制度的解释,还有一些历史学者的工作,方方面面都显示中国正在走出单纯引进和学习的道路,转向在学习和引进中实现自己的学术创造。

 

第二个体会是什么呢?就是要走出悲情意识。中国一百多年来的近现代史是给我们留下很多创伤,一个落后民族、被挨打民族看现代世界,好的方面就是激人奋起,不好的就是有时候站在这个极端,有时候站在那个极端,不能心平气和的看待这个世界。加上十年文革,大家知道极左的冲击对中国社会造成相当大的震动和负面影响,很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乃至有过惨痛的个人经历。这些无形中会影响每一个研究人员的思想倾向。我觉得今天也是告别这种思想倾向的时候了。不管怎么说,中华民族已经从苦难中走了出来,也是中国共产党自己领导走出了文化大革命,走向明天。对我们学术人员而言,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在进行研究工作时,要先采取一个客观、理性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历史和当代中国和世界的互动关系。我知道,其实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内部有相当强烈、深刻的分歧,但是分歧是好事还是坏事?取决于我们当事人的心态,如果我们把别人的挑战和不同的思想作为自己进步的养料,善于从别人的挑战中找到自己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动力的话,那么这种分歧越深刻,学术进步越快。

 

我抱着这个态度到这里向各位学习,有机会也会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跟各位交流。祝贺大会圆满成功。

 

甘德安:

 

下面有请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必良教授致辞。

 

罗必良:

 

各位上午好!非常高兴作为主办方之一来参加这个会议。

 

我们知道分工产生效率,但分工如果没有交易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然而,分工受到市场范围及其交易费用的约束。因此,为了降低交易费用,我们需要一个好的交易平台、一个好的交易装置。

 

经济理论及其学术研究已经形成若干分支。各个门派,各类研究、各种主张层出不穷,这种分工已经促进了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但是,如果缺乏各分支间的交流与互动,极有可能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化与拓展。如何整合不同思想,如何通过思想交易来促进更好的理论创新,我们急需要一种平台,一种沟通的平台、一种好的交易装置与组织。我以为天则做了一种重要的选择,正是这种选择号召了我们,也感召了我们,使我们成为主办方之一,这是我今天站在这里重要原因之一。

 

我想天则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代表了研究机构的某种组织职能。从这个方面来讲,思想的竞争、组织之间的竞争也需要市场,我想正是这样一种民间机构,站在学术前沿能够洞察未来发展走势的战略眼光,使天则走到了今天,他能够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很好的交易的平台。所以,我们能够在这里作为主办方之一,应该感谢天则给了我们这个机会。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已经逐步发展为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同时带动其他学科发展的学院。我们的农业经济是国家重点学科,但是我想仅仅立足于某一个角度,比如说仅仅是从农业经济学科的角度做研究,恐怕不能对中国三农问题做出根本性贡献,所以我们需要进入一个更大的知识平台,进入到一个更大的学术交易空间。我们需要不同的主体合作。由天则所牵头、多个学术机构共同主办的本次研讨会,本身就是一种跨界,就是跨学科。

 

我相信,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的学缘背景走到一块,通过思想碰撞与讨论,能够为中国理论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我更愿意相信,当中国的经济理论取得新的创新与发展时,大家会回想到今天的会议。祝会议圆满成功。

 

甘德安:

 

最后请中天经济研究中心陶永谊研究员致辞。

 

陶永谊:

 

中天经济研究中心是一些有志于经济理论创新的同仁共建的一个交流平台,这次有幸成为会议的主办方之一,非常惭愧的是,主要工作都是天则所和其他主办单位做的,我们只是提出了建议。但是我们非常容幸能够以主办方之一的身份参加这次盛会。今天对于中国的经济学界具有重大意义,历史将记住这一天。中国经济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进入到一个重大历史选择时期,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在这个区域布满了陷井和漩涡,随时都会出现灭顶之灾。所以,以往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做法已经逐步显示出了它的局限性。也许我们扎入水中摸了半天,石头在哪还不知道,就已经喘不过气来。这个时候需要的是铺设桥梁和建造船只。这就离不开设计问题,而设计是要有理论作支撑的。我们在做制度设计,路径选择,和蓝图规划时,这都要有理论作为依据。

 

但是,目前的问题在于,我们曾经顶礼膜拜的老师,在他们发展过程中也陷入了困境,包括次贷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也就是说,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同时都遇到麻烦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对我们过去曾经坚信不移的理论做一番重新的审视。这种审视过程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我们知道,古典经济学见证了工业革命,见证了日不落帝国的兴起。新古典经济学见证了美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的兴起和最后在世界上成就霸主的地位。同样,中国这样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能在21世纪重新走向复兴之路,一定要有一个理论与之相映成辉。

 

现在,我们通过网络、书刊,以及朋友的交流,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新思想层出不穷,这预示着一个百家争鸣、大师倍出的时代即将来临。所有的迹象表明,经济学将发生一场重大的变革,我们希望这场变革由中国人,具体来说也就是在座的各位,共同完成。谢谢大家!

 

甘德安:

 

尊敬的各位来宾,中国经济学跨学科理论讨论创新研讨会开幕式到此结束。谢谢几位专家的精彩致辞,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也祝各位在耿丹学院两天能够渡过愉快的时光。

 

下面请林毅夫老师主持下一阶段的报告。

 

(未完待续)

 

[本文201456-7日天则经济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中国经济学跨学科理论创新研讨会」开幕式速记稿,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