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析普世价值

  • 茅于轼 天则经济研究所荣誉理事长
    2017-11-13   累计浏览:

 

 

国内对于普世价值的争议很大。分析这个争议的缘由对澄清争议会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普世价值。

 

各种民族、各种文明,都有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各自的道德观价值观并不能成为普世价值。只有它们的交集(共同部分)才是普世价值。比如仁爱、诚信、推己及人等等。在现代社会中,人权、法治、自由、平等已经成为普世价值。遵照这些观念做事不会引起社会冲突。相反,社会冲突之所以发生正是因为违背了这些价值观而发生的。普世价值是各宗教、民族、国家价值观的交集,所以她不是纯西方的,也不是纯东方的,而是既有西方也有东方的。

 

举例讲,爱国就不是普世价值。大家都爱国就会发生冲突。中国人爱中国,日本人爱日本,这两种爱国就会起冲突。这可以用二战中日本侵华做证。而孙中山提倡的博爱,大家都实行博爱是不会发生冲突的。中国人既爱中国也爱日本;日本人也一样,既爱日本也爱中国。所以博爱可以成为普世价值,而爱国则不能是普世价值。

 

大家都遵守普世价值就不会发生冲突,那不是很好吗,为什么有人反对呢?

 

比如讲,诚信,不说假话,是普世价值。但是偏偏有人要说假话,还禁止别人说真话,造就一个假话世界。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自己有见不得人的劣迹,生怕被别人揭穿,假话是和劣迹有关的。

 

也因为有人想比别人享受更多权利,甚至不惜侵犯别人的基本权利,所以才有人试图反对普世价值。这一点也不奇怪,世界上反对普世价值的国家都是独裁国家。他们创造出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来蒙骗容易上当受骗的老百姓。不管他们的这一套理论伪装得多么巧妙,在普世价值的照耀下立刻显出原形,它无非是想叫你自动放弃基本权利,承认独裁者的特权。这套理论往往很具欺骗性。例如人不要自私,甚至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其实独裁者自己实行的是正相反,是毫不利人专门利己。别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自己毫不利人专门利己,二者恰好互相配合,天衣无缝。

 

前面已经说了,普世价值是各民族、各文化的价值观中的交集,也就是他们的共同部分。除了共同部分,还有自己的特殊部分。这部分和普世价值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可以和平相处,互不干涉;但是也可能成为本民族与世界大家庭的矛盾,在发展中可能成为严重的冲突。恐怖主义就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在人类历史中由于文明不同,或者说信仰不同造成的冲突不乏其例。这都是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和普世价值冲突造成的。近半个世纪普世价值的观念越来越清楚地获得表达,并得到广泛的认可。这是几千年来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遗憾的是这个进步步履艰难,不断有反对的声音。但我们相信真理不可能被长久地掩盖,人类最终一定会迈向自由、平等、没有恐惧、自由表达的社会。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