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制度演进的一个分析框架

主讲人简介: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180期]

经济制度演进的一个分析框架

时 间: 2000-11-17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李建德

主持人:

评议人: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综述

11月17日,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召开了第180次双周学术讨论会,江西财经大学李建德教授作了题为"经济制度演进的一个分析框架"的主题演讲。以下是演讲的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研究纲领"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代化的意义

主流经济学的长处,是通过长期以来的研究,发展出了高度的分析技巧。但是主流经济学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它缺乏历史的时延。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最大的长处就是分析长时段的问题。

中国现代亟待解决的问题,往往跟长时段的问题有很大的关系。这一方面是因为分析的技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那些短时段可以解决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很多了;另一方面,长时段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却解决得不足。另外,我们人类历史正在进入一个重大的历史跨越时期,需要有长时段的分析方法才能得到比较重要的结论,因此这个时代需要长时段的分析方法。

所以为弥补主流经济学的不足,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就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研究纲领内核结构的特征及其意义

1、"范式"与"研究纲领"

"研究纲领"这个概念与"范式"概念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有自己的内部结构。正因此,"研究纲领"则不仅能够对不同的学派作出更准确的外部比较,而且能够对一个学派内部的差异作出比较细致的分析。

"研究纲领"这个概念是拉卡托斯提出来的,他指出了这个概念有它的内核和外围的保护带。在他的定义中,内核是一个概念中不可改变的部分,而外围的保护带则是一个可以调整的部分。我对拉卡托斯的概念做了进一步的定义。我认为研究纲领的内核,就是研究纲领的研究规则,而保护带是将这些规则运用于实际所得出得具体的结论。在社会科学中,任何一个研究纲领都在于它的内核有一个核心,作为研究规则中的基本规则。

 

2、马克思主义研究纲领内核特征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纲领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作为核心的"规则的规则"是一个全称命题,这个内核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社会科学中,必须有、也只能一个全称命题。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我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由于有一个全称命题作为核心,它就具有外部普遍性和内部统一性的可能性。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核心规则的意义。

 

(三)、核心规则的应用之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规则

我在我的书中运用了两个方面。一个是个人分析和整体分析,有的也称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另一个是研究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规则。

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出发,不存在不与事实相关的任何命题。实证分析是从"是"到"将是"的逻辑结构,规范分析是从"是"推出"应是"的逻辑结构。所以无论是实证分析还是规范分析,归根结底都与事实相关。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失败并不在于它应用了规范分析,而在于它使用的规范分析是不规范的、违反了逻辑要求的。因此重要的不在于规范分析能否得出重要的结论,而在于它能否遵守重要的逻辑框架。

 

(四)、规则的不变与外围保护带的主动调整之间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就是规则的不变和外围保护带主动调整之间的统一。规则应该不变、应该坚持,而它的外围保护带是应该主动调整的。对马克思主义而言,为何调整、如何调整,都是为了贯彻马克思主义核心纲领的要求。

马克思本人就认为,只能解释事实、而不能说明未来的,只是一种退化的研究纲领;只有能同时预见未来的,才是进步的研究纲领。传统社会主义研究纲领从它诞生的第一天,就是一个退化的研究纲领,无力解释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不仅不能解释未来,甚至连现在、过去和已经过去的过去都不能解释了。因此所谓把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不仅能解释过去,而且能解释未来。

 

(五)、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重新定义

经济学所面对的存在,就是一个稀缺。所以稀缺是经济学所关注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对稀缺的世界具有适应性意识的人,就是我所说的经济人。这样,我就用稀缺和经济人,作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则在经济学里面的一个基本体现。

进一步说,在一个人类物质稀缺的年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只是一个局部时间的命题而不是一个普遍命题。因为这个命题到现在为止存在的历史不过3万多年,而人类历史在200年以上。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要素组合使得最稀缺的要素不同。在人类历史上,一开始劳动是最稀缺的要素,然后土地是最稀缺的要素,然后是资本。我定义最稀缺的要素的产权制度就是那个时代的宪法制度。因此人类社会出现过的宪法制度依次是:父权的氏族社会、封建的领土制社会、土地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我分析的重点是,一种更重要的生产要素已经从其他要素中独立出来了,它必将取代资本成为最稀缺的要素,这就是知识。只有知识所有者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未来社会是由这个阶级所决定的。

 

二、制度、制度成本与制度博弈

 

1、对制度的重新定义:从规则到合作所必要的共同信息

以往对于制度的定义主要是认为它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我非常明确的把制度定义为人类合作所必要的共同信息。

 

2、制度成本:形成共同信息的费用

制度成本就是形成人们所必须的共同信息的费用。制度的可分析性也就决定了制度成本的可分析性。

总制度成本随着人类制度的演讲是上升的,但平均制度成本是下降的。人类社会的平均制度成本之所以会有不断下降的趋势,首先是因为社会制度成本同样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制度的固定成本就是在这个社会以前已经积淀的文化传统,由于有了大量固定成本的积淀,现代人扩展新的合作,平均制度成本就有可能下降。平均制度成本下降的第二个源泉来源于制度本身的分工。

制度之所以会变迁,就是因为有可能降低平均制度成本。制度企业家就是从降低平均制度成本中获得效益的,所以制度变迁本身就必然导致平均制度成本的下降。因此,平均制度成本在人类社会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量纲,它相当与自然界中熵这个概念。如果自然界表面演进是一个负熵的过程,那么人类社会有序化的进程就是平均制度成本下降的过程。

 

3、行为规则与博弈结构

规则是制度分析的最小单位,而组织是制度比较的最小单位。组织既是人们合作的场所,也是一系列规则的集合。

我分析了三个基本的规则,就是组织的成员规则、目标规则和职位规则。所谓成员规则是什么人可以成为、什么人不能成为这个组织的成员。目标规则是这个组织种成员的利益是怎么来相互影响的。职位规则是关于组织的角色安排。我们人类在一定的组织中活动,遵守规则有奖励、违反规则有惩罚,这就构成了博弈的支付矩阵。这样就把博弈论的模型和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完全结合起来了。

概括地说,制度成本和制度博弈是制度分析的两最基本的工具,二者各有长处。制度成本在动态分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离开制度成本的演变,就很难解释一个制度变迁。而博弈则侧重于静态分析。这是我介绍的第二个观点。

 

三、制度演进的时代特征之一:替代

 

1、"替代"的含义

人类历史制度的演进区可以分为两个历史时代。第一个历史时代是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开始,到1880年左右,这一历史时期制度演进的基本特征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替代"。简言之,在这一时期,人们不断创造出新的制度形式来创造出原来失效的制度。

 

2、交易的形态分析:形态1、形态2、形态3

形态1是生产条件有差异的组织之间由于其产条件不一样,造成了各自消费需求不一样,在这样情况下,就产生了外生的互惠交易。由此产生的交换剩余称做交换剩余1。这是一种效用形态,它是主观的、不可比、不可加的。因此在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交易是天生公正的,但没有平等可言。所以我的定义是,市场是公正的,但无所谓平等。

交易形态2是内生的交易,是建立在为别人需要而进行的生产基础上的。为别人的需要而生产显然是基于比较利益。这种交易所得到的剩余叫做交易剩余2,其特点是剩余的形态已经不仅仅是效用,而且还包括劳动时间。在交易形态2当中,交易成本才有了意义,因为交易成本可以看作时间,生产时间也可以看作时间,这样就可以比较了。

交易形态3是指货币的出现。由于货币的出现,效用就可以显示了,序数效用论就可以转化为基数效用论。

 

3、国家的目标规则

国家的出现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共用品的提供。共用品的特点就是必然会出现搭便车,因此不可能提出全体一致的规则。所以试图防止独裁的多数一致表决,实际上从一个良好的愿望归结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因此,共用品的提供权威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可以低成本的利用权威。

 

4、企业组织:交易形态IV

企业制度,也就是我所说的交易形态4。我对企业的理解是建立在哈特1995年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的。他定义企业是不完全契约中的剩余权利,这就是企业的产权。

但是哈特没有解释好为什么要素契约是一种不完全的契约。他认为要素契约的不完全性质源于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完全。然而,任何契约都有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完全,因此这不是要素契约和非要素契约的本质区别。

我的第一个贡献在于对要素契约不完全性的说明。我认为在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之外,还要加上机会主义,机会主义不愿意提供真实的信息,所以形成不了共同信息。要素契约的本质在于,企业家拥有一些特殊的个人信息,他不愿意把这些信息写到契约中去,因此他签定的是不完全合约。这也就决定了企业的本质就是企业家的创新。因此企业是对企业家创意的定价制度。

 

四、制度演进的时代特征之二:渗透

 

制度演进的第二种形态是从1880年以后开始的,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渗透。

 

1、 渗透概念的提出

渗透就是人们合作的场所没有改变,但规则已经改变了,例如企业组织中渗透进了市场规则。

 

2、经理企业的出现及其历史含义

钱得勒在他的著作中明确表示在1880年前后美国进入了经理企业。经理企业的出现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仅标志着经理阶层的出现,更重要是标志着知识阶级的出现。在此之前,知识虽然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还不是独立的生产要素。经理企业的出现标志资本要素的重要性在下降,知识资本的重要性和独立性在上升。

因此我把1880年以后的资本主义成为晚期的资本主义,把未来社会叫做知识主义社会。

 

3、 企业治理结构的谱系分析

企业治理结构的谱系分析就是最稀缺的生产要素从资本转向知识的过程中,企业制度的变迁。

哈特认为,企业是要素合约中的剩余控制权的时候,而这里重要的不是剩余控制权,而是重要的剩余控制权。但是他没有定义什么是重要的剩余控制权。

我认为这里重要的剩余权应包含知识资本的含义在内,它是同要素的稀缺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把哈特的观点转化成以下表述,就是互为稀缺要素的实物资产应该合并所有,互相不是稀缺要素的实物资产应该分别所有。这就是"哈特定理"所描述的企业产权效率。

谱系的第二种形式,是关于资本所有者为主的联合所有的企业。由于实物要素可以跟人分开,所以它可以归不同的人所有,但知识要素不能离开人的个体。因此出现了三种产权组织形式。

首先,如果是要素是严格互补的,那应该合并。

其次,如果要素不是严格互补,但是互为稀缺的,就应该象哈特所说的联合所有才具有最高的产权效率。因此经理企业在哈特的企业概念中,不是委托代理关系,而是联合所有关系。由于经理在那些对成本非常敏感的企业里实际控制了现金的流出量,所以实际上业主企业现在的最重要的剩余控制权不得不让给了经理。

企业谱系第三个层次,是对销售非常敏感的企业。这时经理们不仅控制了现金的流出量,而且控制了现金的流入量。这时候对股本所有者最重要的控制权实际上已经转让给了经理,他只能得到残值的贴现值。这时候主要的所有者已经不是公众所有者了,而是经理阶层。经理所有者一旦成为主要的所以者,重要的剩余控制权定义就开始发生变化。

在以上三个过程中,拥有企业产权的人数在增加,但都非常明确的是拥有重要的剩余控制权的人拥有剩余索取权,也就拥有了部分的企业产权。

 

4、晚期资本主义与知识主义社会

企业产权的第四个过渡,就是知识生产为主的联合所有。这时候如果一定要用委托代理理论的话,就是知识所有者作为委托人,其他的股本所有者都变成代理人了。当资本要素不再成为最稀缺的要素时,知识要素所有权就成了基本制度,这时候就是自由人联合体。

知识要素所有者的合作对象就是知识,这样只有一个阶级的社会就是无阶级社会。这时候的物质生活资料必然极大丰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距、城乡差距都随之消失。因此未来的社会非常象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但是我所论证的路径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完全不同。

 

5、制度演进的后来居上与社会主义道路

制度演进的后来居上已是历史事实,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已经做出了比较好的解释。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土地是最稀缺的要素,所以劳动力非常便宜,这时候机器替代劳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如果人类历史没有经过最稀缺要素的变迁,则无所谓后来居上。如果经过了这个变迁过程,就有了制度的捷径。尤其是当人类制度已经经历了工业化和信息化两次变迁,制度的演进就可能直接向未来社会过渡,制度捷径的意义就更有价值。所以我是用罗宾逊夫人的定义来定义的,就是进入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之后,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道路的替代,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所以社会主义不是一个宪法制度,而是一个道路的替代。

这个历史阶段制度演进的基本规则是:

第1, 充分利用本地的制度资源;

第二,提前进入制度的相互渗透,这是我最大的贡献;

既然现代社会制度的演进主要是渗透,那么我们不需要把我们的制度发展得非常好以后才开始来渗透,而可以在每个制度不发达情况下就开始渗透,通过渗透向新制度演进。也正因如此,

第三,独立自主地进行制度选择。因为各地本地地制度资源不同,所以可以选择不同的路径。制度的竞争和选择,是这个历史阶段非常重要的。

 

 

(李成刚)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