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思:洋人的「权利」我们的「分」——译名选择与传统断续

  • 吴 思
    2015-09-24   累计浏览:

今天我们跟语言学、而且跟中西翻译干起来了。他说实际上是这个意思,这个解释又拉出两个问题,一个是权利之权,官府之权,第二是庶民之分。现在他面对这个问题,就是这个翻译出了第一个问题,就是译丢了正义感,第二个问题他又拉出一个有司之权,就是我们说的Power,我们翻译成权力。我们谈公民权利是利益的利,而不是力量的力,这么说汉语他们都觉得有毛病,中国知识分子怎么了,说中国话说不清楚,要加一个注释,可见这个翻译的第二个毛病,让我们拗口,无法口语表达,非得书面不可,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题,说中国话说不清楚了,或者是翻译的不好。这是权利翻译的第二个毛病。第三个毛病,他说这是庶人之分,庶人之分大家听得懂,本分、你不能过分、这是我的分,这是有正义感的。我奇怪丁伟良为什么不翻译成权分,如果把Right翻译成权分,正义感就出来了,而且跟中国历代的名分、本分、这是我的分,就接轨了。

 

“名分”按照庄子说法,春秋已道名分,儒家一部春秋讲的是什么,王有王的分,皇有皇的分,臣有臣的分,不同的分有不同的权利和不同义务。如果把这个分和权结合起来,就把中国名分变迁历史接轨起来,西方来的译名一下子进入中国历史,读起来发现春秋就是权利边界的变迁史。为什么会变迁?力量在哪?刚才诸位,韦森教授讲的那个边界,那个《大宪章》,在我看来就是名分的变迁史,名分变迁史背后力量是什么?就是战争,战争就是最终策略,最后形成的《大宪章》就是均衡格局,均衡格局一旦打破就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力量在哪?我们都能一步步追究,他的精神力量,他的物质支持,最后说到底是暴力,暴力最强者说了算,这是决定规则的规则,是一种原规则。如果我们看清楚了,就是把这个概念,Right翻译成权分,一下子中国历史深厚的历史积累就全变成了研究权利边界变迁的案例,我们就能非常清楚的看到中国的法律法规是怎么变化的,边界是怎么调整的。这是我的一个想法,我想他当时为什么没有这么译,要这样翻译就好了,后来这个译名受到很多人的批评,有很多不同建议。

 

比如说严复说我要译就译成民直,这样就有正义感了,但是一听权利、民直,太不对了。胡适建议译成义权。但是我觉得哪一个都没有权分的接轨好,我这是我写的一个文章就是洋人的权利我们的分,一旦把这个拉进来,三个毛病全解决了。第一,权利以霸译王,把正义感译丢的问题解决了。第二个是权利和权力不分的问题解决了。第三个是接轨的问题解决了。除了这两个问题之外,稍带着还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今天刚才大家谈到法律跟自由的关系,如果这个分是有体积感的,他多大面积,比如说王100平方米就是他的分,臣是50平方米,父10平分米,子是1平方米,这都有体积感,有体量。自由是什么意思的?就是你在你这个分里,比如臣在自己的50平方米之内爱干什么干什么,自作自受,这就是他的自由,他可以一天擦地100遍,如果他喜欢干净的话,他也可以随地大小便,这都是他的自由,不影响别人。这个自由并不意味着都是好事,你自作自受,你可以去造,不碍别人的事就可以,这个分就是自由的边界,所以这个分内的空间就是自由。于是自由有了空间感。这个分又有了自由感,实际上在英文辞典里自由和权利就是相互定义的,什么叫做自由?自由就是权利,就是Right规定的范围。什么叫Right?什么叫权利?就是你拥有的那分自由。相互定义让人觉得很抽象,但是一旦把这个分引进来,这个空间感就非常清晰了。这是译成权分的三个好处。

 

关于它具体的变迁还有那里许多故事,我写了一篇文章。

 

韦森:这里面还有一个Entitle

 

吴思:Entitle是赋予的,给予你某种权利,就是赋权的意思。我没有追究这个,我追究了Right在拉丁语里是义务和权利不分的,后来分开了。中国的分也是,权利、义务是合在一起的,我的分,你可以认为是我的权利,也可以是我的本分、我的义务,但是后来拉丁语分开了,一个Duty、一个Right。汉语发展到后来自然也应该分开,这是法律发展,或者社会复杂化的结果,我们在分前加一个权就变成权分。如果义务就是前面加一个义,义分,权利义务都可以对应出来了,都跟中国的历史接轨了。这个话题我说完了。

 

我想多做点贡献,我讲第二个话题,地位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打开那个光盘里面就有一篇7000字的文章,就是考察Right翻译的历史,还有他种种变迁的可能性。我再接着说第二个话题,我都是二把刀,谈法学完全是二把刀,谈政治学更是二把刀,正因为二把刀所以敢瞎编。现在我说第二个,如果有机会就说第三个,反正是创新嘛,我说跟创新有关的。

 

今天上午许教授还说到“后集权”、“威权”这样的词。这是纯粹西方的概念,就是从冷战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套体系,像中国苏联这样的社会就叫极权社会,有人译成权能社会,在右端就是民主主义社会,是多元化的,左端就是集权的,一元化的。1964年美国政治学协会的会长胡安,他在研究西班牙的时候,发现这个社会既不是民主的多元化,也不是像极权社会,像中国和苏联这样一元化。他是一个有限的多元化。比如他有市场经济,他有有限的司法独立,他有有限的公民社会,包括教会,他也有一些比较基层的或者是有限的选举。这个社会叫什么?他就创造了一个词叫威权社会,用英文说就是authoritarianism,威权主义。在两极对立冷战时期发展出一个三元对立的东西。在毛泽东、斯大林去世之后,一元化对立都削弱了,西方把毛泽东、斯大林之后的极权社会称之为后极权社会,就是弱化的极权社会。现在问题是中国在哪?此时此刻在这个分类体系中在什么地方?这就是我想做创新的地方,有人把这一块,就是我们现在已经不是极权也不是后极权了,我们比勃列日涅夫时代多出30年改革开放,多出了强大的市场经济,还有一点弱小的公民社会,司法独立现在没做成,但是按照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的承诺,我们市场的自由化程度比以前高得多,司法方面自由化也会提高,这就是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的承诺。

 

就是如果五年之后,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承诺都兑现了,那时候中国社会有点类似台湾和韩国转型前的社会,但是还没到那个水平。韩国和台湾转型前就被称为标准的威权社会,就跟西班牙佛朗哥时代威权社会一样,那个社会有部分民主选举,比如台湾有市县一级选举,有相对比我们独立得多的司法,有更纯粹的市场经济,有比我们强的公民社会。就是如果中国经过新一届改革,如果真的承诺兑现了,那时候中国就相当于五六十分的威权社会,刚刚及格,台湾转型前是80分的威权社会,韩国是90分的威权社会,现在新加坡是95分的威权社会,五年之后中国可能是五六十分的威权社会。中国没有到威权社会,又走过了极权社会,此时此刻中国社会叫什么?

 

我听孙立平教授用一个词叫做新极权社会,这是一个说法,他强调是从极权走过来的,但是走到现在方向是什么?是退回去,变成新的极权,更强大还是什么?我觉得这个词也不错,至少区别了威权社会,也区别了后极权。这是我听的一种说法。当然党还有一种说法,党把我们此时此刻叫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这又是一个概念。当然还有人说我们就是极权社会,或者叫后极权社会,或者有人说我们现在就是威权社会。这是关于此时此刻中国这个社会形态的命名。

 

我觉得如果从未来走向来看,此时此刻中国就不应该有这么一个命名,不会形成共识,因为这个社会刚刚出现不久,还来不及形成国际性共识,甚至国内共识都来不及形成,五年之后我们这个社会就变了,没有命名是一个正常的情况。如果五年之后,或者十年之后中国像韩国和台湾一样变成一个威权社会,那时候将来历史学家就很自然的会把这段社会用历史学家的思路称为前威权社会。但是会不会成为前威权社会呢?会不会这个命名成真呢?历史学家将来会不会用这个词呢?取决于是不是五年、十年之后中国真的成了威权社会。我用历史学家思路,我宁可把现在冒点要称为前威权社会,我们还不到威权的时代。这是我对这一段社会的命名。但是我觉得中国学界和国际学界根本来不及形成这个命名,这是将来历史学家的活。但是不妨姑且给他贴一个标签。这是我谈的第二个话题。这又是我杜撰一个新词,前威权,此时此刻中国是什么。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判断,如果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承诺能够兑现,五年到十年时间中国进入威权社会,这对中国来说是中国之福,因为那时候我们知道台湾和韩国转型,转向民主法制,转型的质量比起苏联东欧的转型质量高得多,因为苏联东欧的转型几乎是百废待兴,他在经济上市场经济没有,法治没有,什么都一塌糊涂,转起来一步跨到了民主法治,站不住后退几步,又退到了威权。如果我们转到了威权社会水平,就是韩国、台湾以前的样子,如果转过去了,这个质量就会比较高。但是如果转的不顺,可能翻船,可能一步跨到民主法治社会,那时候质量怎么样?不知道,没有先例。我们只有苏联、东欧从后极权转到民主法治社会,质量不高,但是没有从前威权转到民主法治社会,不知道质量如何,似乎也不那么悲观,总会比后极权转的质量高一点。

 

还有七分钟,我谈第三个话题,也是杜撰。就是中国社会是什么社会?刚才说的是一个来自西方的命名,这是一个纵向的、横向的命名,我把他称为前威权。如果说秦始皇建立那个社会就是前威权,这个肯定是说不通的,用这个概念命名中国历史,从秦汉以来的中国历史,这个不行。我们对秦汉以来的中国历史怎么称呼呢?现在官方命名叫封建主义社会,但是我们知道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他早把封建社会灭了,秦始皇建立的社会一直到现在应该如何称呼?我的称呼,当然还有一些别的称呼,我不一一讨论了,比如皇权专制主义社会,这是李慎之先生不断推广的名字,我觉得这是质量最好的一个名字,但是他的问题是皇权专制,政令不出中南海的时候,外面是什么?潜规则是什么?皇权真能专制得了吗?所以我找了一个更地道的中国概念,就是官家主义,一说官家就是标准的古汉语,一个中国词汇,我们古水浒一读说赵官家,就知道他是指皇帝。这是官家第一个意思。

 

第二,我们翻开任何一个汉语词义,官家都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是皇帝,第二是衙门,第三个是对官员个人尊称,说这位官家您请坐。这三个主体不管是谁都可以主义,皇帝立法定规就是王法,衙门立法定规可以有部门法规和地方法规,官员个人也能立法定规,他们立的就是潜规则。这三者之间争权夺利,不管怎么争,主义之权始终在官家集团之内。中国自秦汉以后立法定规的权利就在官家集团。今天上午讨论的大政府,政府吞并社会,我们看任何城市中心都是大广场,都是官家主义的标志,官家主义的特征,官家主义的意识形态就是儒家,儒家把官家赋予三纲五常,皇帝有天命,每一个官员都是替天行道,都是代天立民,那么一个神圣化的位置,自我神圣化,完成了一个儒家与官家主义密切配合。

 

官家主义怎么来的呢?一个是一帮暴力集团打天下,比如刘邦、朱元璋,他们带一帮铁哥们打江山,自己就像上市公司以后退居二线,把那些哥们封王封侯,就是大股东,然后请一些MBA做代理人,代理人就是官家集团主体成员,官家皇帝就是大股东。杯酒释兵权就是让他们别当大股东了,皇帝当董事长,然后CEO、宰相,建立这么一个结构,这就是官家主义的基本由来和结构,他的前身是封建主义,是一堆小老板推举一个大家信得过的老板当会长,这就是商会结构,就是暴力分散格局,小王架着一个大王,这就是封建主义格局,官家主义格局是一个暴力垄断集团,暴力垄断公司,下面是有代理人的,不是一堆小老板组织起来的暴力联盟,而是一个暴力垄断公司。这就是封建主义和官家主义的含义。官家主义第一个阶段秦汉建立起来,官二代、官三代通过这个方式选拔自己接班人,最后成了内部世袭关系,我称之为氏族官家主义,氏族官家主义带来门阀贵族,导致这个王朝不稳定,然后科举考试从平民中选拔官员,这就进入庶族官家主义,庶族官家主义之中,比如朱元璋打天下之后把大地主都消灭了,变成小农官家主义,然后有一部分是地主,一部分佃户,一部分是自耕农,地主那部分一只脚踩在土地上,一只脚踩在官场上,这就是乡绅,这是地主官家主义最有特色的地方。毛泽东建立的社会,官家干部直接管理到每一个工人农民,那是工农官家主义。我们此时此刻市场主导这是资本家、是资本,权力主导者是官家,我们此时此刻是资本官家主义。这就是官家主义一些不同分类和阶段。

 

[ 吴思  著名作家、记者、历史学者,原《炎黄春秋》社长兼主编、法人代表。本文为作者2015530-31日在「中国法学政治学跨学科理论创新研讨会」的主题报告演讲实录(天则经济研究所、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大午企业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未经本人修订,转载或引用请注明 ]

 

 

2015-9-22

中评网首发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