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症结是空间错配

主讲人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论坛实录

[第587期]

中国经济的症结是空间错配

时 间: 2017-12-29

地 点: 天则经济研究所会议厅

主讲人: 陆铭

主持人: 秦思道

评议人: 蔡继明、赵峥、郑艳婷

版权所有: 天则经济研究所,转载须注明出处。

综述

 

陆铭教授首先强调,在经济学中,错配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要,问题本身十分前沿,关系到错配问题到底应该从哪个角度去看,他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中,存在严重的空间错配问题,并由此对经济状态产生了诸多误解。例如,数据和分析,中国经济的确出现了阶梯式的下滑,关于经济增长的下滑,现在中国学界存在很多争论和讨论。有人说它是新常态,因为中国面临着一些结构性的变化。还有人认为这是周期性的问题,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他说我觉得中国的问题就是错配的问题,不是新常态,更不是周期性问题,中国经济增长持续下滑,是政策失误的问题。

 

今天中国经济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中国人仍然在往高处走,这个“高”我在括号里标明,指的是中国的东部和大城市。但是我们的资源却在向低处走,这里的低处指的是中国的的中西部和中小城镇。我们的政府非常强大,至少能够控制两项资源:第一项资源:建设用地。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随着城市的房价提高,大量农业用地转化成城市的建设用地;但我们有建设用地指标的配置的指标,中国大量的建设用地指标在往人口流出的中西部和中小城市配置。第二项资源:资金。资金主要涉及到转移支付和企业所获得的补贴。这两项政府控制的资源也大量向中西部倾斜,之后我还会谈到地方政府的负债,在地方政府的负债中,中国中西部省份所占的份额也在持续地提高。

 

这两项资源往中国的内地(中西部)一转移,很多农民工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觉:那就是,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或者从事类似于农业生产的工作时,收益相对于从前,好像有所提高,于是有一部分的劳动力不出来了,选择在家乡附近就业。这就导致了原来的人口流入地出现所谓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我不认为中国在2003年以后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是刘易斯拐点,而是政策拐点,因为从那个时候开始,土地和资金这两项资源被政府用来鼓励劳动力留在老家不出来,于是在人口流入地形成了所谓的“劳动力短缺”的拐点。

 

他认为,这个政策的深层次原因,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两个非常大的误区。第一个误区:我们总认为我们的做法有利于地区之间平衡发展,我后面会谈到这个平衡发展的理解,严重混淆了规模的平衡(均匀)和人均的平衡之间的关系。我们追求的平衡是一种经济和人口的均匀分布,真正有意义的平衡发展是人均平衡发展,而我们把这两个平衡完全搞混了。事实上,我们在追求经济和人口均匀分布的过程当中,实现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衡发展,却造成了大量的资源空间错配,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持续地下滑。第二个误区在于:因为我们国家经历过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经济始终认为政府的力量可以抵消市场的力量。而对于市场力量指引之下出现的一些现象,我们始终不承认这是规律,认为这只是现象,这样一来,政策实施下的很多结果违背了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学规律。

 

随后陆铭教授用详尽的数据、图表,通过对中国人口流动的分布、土地、开发区热、资金债务、中国TFP(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城镇化进程、土地供应与房价、美国走向平衡、中国效率与平衡兼失、“中国经济欧洲化”现象、地方债务形成机制、财政和转移支付等方面的全貌分析,得出总结,他认为大的国家要有大思维,一个国家有三个目标:统一、发展和平衡。第一,市场统一,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第二,货币统一;发展:现代经济的发展靠城市推动,又由于规模经济,主要靠大城市和大都市圈推动,因为它有规模经济效应;平衡:大国发展当然要靠平衡发展。但我们一定要取代原来发展的模式,不能再把经济活动和人口的均匀分布作为平衡目标,而要在集聚中走向人均意义上的平衡。这样的话,统一、发展、平衡三个目标可以兼顾。

 

 

点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