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斌:为什么支部“建在连上”

  • 凌 斌
    2016-11-24   累计浏览:

 

 

 

首先很感谢组委会给我这个机会来参加这个讨论。说实话这个文章我写了有一段时间了,也看了很多这方面的材料。但是一直拿不准怎么去写这个问题好。但这个问题的的确确引起了我的兴趣。一开始的原因很偶然,那是去古田会议遗址参观的时候,我突然想这个问题,为什么支部要建在连上?建在营团太高的话,但是为什么不继续下沉,一杆子插到底,建到班排上去?

 

大家如果用谷歌、百度去搜一下,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类似支部建在连上的说法,比如说支部建在网上,支部建在楼里,支部建在船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等等等等,就是感觉上没有任何地方不可以建支部。这个思想已经被泛滥化了。所以我就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就想追根溯源,看看它的原理是什么,而且越研究,就发现里面值得思考的问题越多。

 

实际上,这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党的组织制度问题。而是任何企业、政府乃至家族,任何一个组织,都涉及到的问题。人最重要的一个发明,就是组织。人最重要的发明不是学会使用了火,发明了文字,印刷术,发明了宗教,造出了航母,阿尔法狗,这都不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人类最重要的发明是发明了组织。也因为发明了组织,人才成之为人。这个问题其中有许许多多重要的管理学的问题,今天很有幸陈志武老师也在这儿,这样一个机会很宝贵,我把这个背景讲一讲,然后谈一谈我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我这里只是想从组织效益的角度,谈一谈“是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的问题讨论,不涉及“好不好”、是非对错的问题。

 

军队的忠诚问题,是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就遇到的问题。大家知道,北洋军阀天津小站练兵时,就开始探索这一点。从那时起,中国军队的组织制度,主要是私家军和雇佣军的混合制。到了国民党的时候,北伐之前,黄埔军校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始建立一个更为先进的制度。国民党从头至尾他的底色还是私家军+雇佣军,也就是嫡系加杂牌。但是相对于老的北洋军阀来讲,他引入了苏联的党代表制度,也就是后来政治指导员的制度。中共的军队脱胎于国民党军队,在国共合作失败以后被迫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承袭的也是这个制度。

 

一旦开展武装斗争,就要统领自己的军队,而中共的军队又脱胎于国民党的军队,这时候,不管是南昌起义还是秋收起义,中共军队立即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不断地发生士兵乃至于军官的叛逃叛变的问题。最严重的一次就是中共党史上所谓的八月失败,团长王尔琢就因为兵变被杀了。而且不光是在基层产生了叛变叛逃的问题,高层的争斗一直不断,特别是党军之争,党的领导人和军队领导人到底谁能领导军队的问题,开了多少次会,很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其中最核心的问题,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的问题。

 

这个问题始终是一个基本的问题,我们建设一个现代国家,都不希望是一个军人专政的一个国家。因此控制军队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但是当时实际上没法儿解决这个问题。传统上常用的两个方案,一个叫私家军的制度,是以情换命,靠血缘、地缘和私人感情纽带聚在一起。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恰恰没有这个基础,兵都是五湖四海,杂牌军,干什么的都有,这些人血缘、地缘上、思想感情上的纽带非常薄弱,所以即便想用私家军的制度,想走杨家将、戚家军的这种道路,也走不了。另一种是雇佣军制度,这个简单来说,就是花钱买命。可是雇佣军制度天然有缺陷,因为本质上钱买不了命。钱再多,没命去花也不行。而且更主要的就是,总有人能比你出更多的钱,因此它永远无法构成一种稳定的军事制度。尤其是中共也没有钱。总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走上武装斗争的时候的现实状况:人员构成复杂,资源严重匮乏。

 

很多人说中共早期的革命斗争得益于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这是错的,首先我们看打土豪,打土豪只会强化军队和军人的力量,因为打了土豪拿了钱财,解决了财政问题,都是军人拿了这部分钱,那为什么还要听党的话?很容易变成割据武装很。再看分田地。因为当时中共军队是各地流动的,守不住他占领的那些地方,唯一能守住的就是井冈山,后来也失掉了。所以实际上,土地革命至少在早期的时候,起不到它后期比如说抗日战争之后、解放战争时期的那个作用。

 

那么,怎么解决问题呢?其他领导人像朱德他们就是以身作则,做思想工作。但是如果思想工作能解决问题,这个世界就不需要制度了。而毛泽东是从制度上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这就是“支部建在连上”。三湾改编发明了这个制度,但是建立过程很艰苦,很多人不接受,一直到古田会议,两年多的时间,19278月到192912月,才建立了这个制度。

 

这个制度怎么建的呢?我把它总结为这么几点。一个是组织对组织,把支部建到了连上。以前用的制度所谓党代表制度或者是政治指导员制度,就是古代监军制度现代版,但是监军本质上监不了军,因为只有一个人监督一个军队,要么被同化,要么被祭旗。必须以组织监督组织。

 

同时,军队是个科层组织,所以必须用科层监督科层,也就是兵对兵,将对将。支部建在连上是一套制度。不光支部建在连上,还要把党小组建在班排上,在士兵党员中发展党员。

 

中国共产党一旦发明这个制度,国民党就不是对手了,失败只是个时间问题。因为中共的军队把支部建在连上,可以迅速发展基层党员。所以中共可以把不同的杂牌军很快的吸收为他自己的军队,他改造国民党军队能力,甚至改造日伪军队能力,都非常强。所以到后来,解放战争跟国民党争天下的时候,有多少俘虏都能吃下去,有多少粮就能有多少兵。但是国民党不行。根源是中共发明了这个制度,太有效了。用科层监督科层,这个力量就起来了。

 

那么,为什么非要建在连上,不能进一步下沉呢?层级越往下降,不是管的越严吗?实际上,支部建在连上,是只能建在连上,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因为军队的基本单位是以连为单位进行活动的,连是可以独立拉出来的,班排不是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所以你把支部建在班排是没有意义的,一定要建在连上。你建在营团也不行,连队都放出去了,营团管不住。而且要以科层对科层,要发展士兵党员只能把支部建在连上,去才能有效的发展党员。所以过高不行,过低也不行。

 

所以,支部建在连上,可以总结两个要点。一是“组织对位”。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连队是军队的基层组织,组织上对位。然后是以党小组对班排,以党员士兵对普通士兵,是兵对兵,将对将,这是“人员对位”。“组织对位”加上“人员对位”,这个党和军就融合在一起。

 

回头去看,中共发现了一个组织的奥秘。任何组织,都要解决一个组织效率和组织层级的问题。一方面,组织层级太少效率上不去,为什么?组织规模不够大。组织规模不够大,组织的接受度就低,因为大家都不了解,你这个组织太小。但是另一方面,一旦组织层级上来了,你不可能无限扩张下去。组织层级越多,组织的忠诚度就越低。这里暗含着一个经济学模型。组织效率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内部忠诚度,一个是外部接受度,两者都与组织层级这个自变量有关系。但是这两者最优的组织层级,可能是不一样的,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组织效率和最优的组织层级。这里不细说了,文章里详细讲。

 

简单说,组织规模太大了以后,兵离帅太远了,天高皇帝远,头看不见尾,这个忠诚度就很难保持。因此在两者之间平衡,就要解决一个内忧外患之间的平衡问题,始终要解决先攘外还是先安内的问题。有的时候,比如危机更大的时候,就要先攘外后安内。中共的军队发展过程中,在某些时期就迅速扩展组织层级。这是一个弹性的制度,突然间组织层级延伸一下,扩大规模,扩大党员干部的数量,但是一旦稳定以后,中共有非常强的自觉,就往回收缩,减少组织层级。总之,支部建在连上,是又要保证组织规模,又控制组织层级,同时保证组织的外在接受度和内部忠诚度,是两种组织效率的一个最优平衡。

 

总之,这其中蕴含的原理,不光是对这个制度本身,实际上有更为普遍的组织学、管理学的意义。所有的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比如“大企业病”,都会遇到这个组织所遇到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一个问题本身不光是个政治问题,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我前面所讲的,就是一些非常粗浅的思考,我也不知道我的表述和理解是不是合适,我也特别希望借助这样一些机会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一些批评和指正,让我进一步深化关于对这个的理解。

 

[ 凌斌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为作者2016625日在天则经济研究所与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主办、腾讯思享会与《东方历史评论》协办的「历史学与制度研究理论创新」研讨会主题报告演讲修订稿,转载请注明]

 

 

2016-11-23

中评网首发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