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32022202120202019201820172016

项目

茅于轼:人生最痴迷的时刻是人最大的享受

天则经济研究所 2013-10-18

2013101213日,“天则茅于轼学术思想传授班”第七课在北京举行,同时这也是一期班的最后一课。本期讲师有天则经济研究所荣誉理事长茅于轼、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和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赵农。参加学习的学员共有33名。此次课程的主题是“我的人生”与“我的主张”,另外孙立平老师做了主题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讲座,党国英老师做了主题为“论中国社会的私权再造”的讲座。
茅于轼老师授课 /孔令锋
1012上午,茅老师讲课的主题是“我的人生”和“我的主张”。此次课程的内容响应了学员们的强烈要求,茅老师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分享了自己不懈思索的过程以及作为一个经济学家长期坚持的重要的观点。这最后一课更像是一堂生动有趣的人生讲座。茅老师认为学术思想传授班最大的特点就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能够平等自由的交流和沟通,共同创造新知识。
茅于轼思想传授班的目标是能够超越其他的班。在这一点上,学员们认为自己学有所得,学有所值。有些学员表示自己以前也参加过很多大大小小的学习班,但是这个班是感觉最好的,因为学到的不只是是经济理论,还学到了茅老为人处世的原则和谦谦君子的风范,这些都是宝贵的借鉴;还有些学员也表示受到茅老师授课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的感染,也喜欢班里营造的自由平等的氛围——不光是听老师讲课,最重要的是讨论环节使得思想碰撞从而得到提升。
茅于轼老师授课 /孔令锋
丰富传奇的人生经历
老师介绍:他经历过国民党时期,那是传统的中国社会。虽是市场经济的社会,但是那个市场很初步、很幼稚、很小。然后又经历了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最后解放全中国。此后经历了抗美援朝、阶级斗争、三年灾荒、文化大革命等等很多事件和运动。茅老师有一本书《无悔的历程》里面记述了这一切。茅老师表示出这本书的目的是想让大家知道以前的日子是什么样子的,比如:当时价格是什么样的,人们心目中的追求是什么,以及人生中困扰的是什么。现在的人目标是买房子,以前的人目标是买自行车,茅老师认为记录这些非常重要,《无悔的历程》也会继续续写。
老师从自己的出身讲起,介绍了自己的父系和母系。父系母系都是书香门第,受过高等教育,而且在国外留学,茅老师评价自己的家族是比较西化的——相信平等自由,相信科学,推崇独立思考,这些对他影响十分深远。
回忆起自己学生时代,茅老师提到了对自己最有影响的是重庆的南开中学和上海的交通大学。南开中学和上海交大的特点就是老师讲得好,上课认真听讲就能听懂,下课做习题就学会了,好学校都有这个特点。家庭对其教育也非常宽松,不会对学习操心,没有上过补习班。茅老师深受其父亲的影响,从小接受音乐和体育的培养和熏陶。另外茅老师也爱好数学,数学能够培养人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真理的推导是逻辑得出的。
在茅老师的家庭关系中,非常有意思的是其夫人赵燕玲女士是他舅妈的女儿的舅妈的女儿的舅妈的女儿,茅老师把这个关系简称“舅妈女儿的三次方”。老师与其夫人从相识、相爱到相守都堪称一段传奇佳话。二人相伴快60年,这60年中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其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在茅老师被打成右派之后,其夫人仍然坚守在身边,一起度过那段艰难的岁月。
天则所理事赵农 /孔令锋
【茅于轼格言】
自己享受人生,帮助别人享受人生。
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得理要让人。
永不发火。
不妨碍别人的自由。
尊重别人。
低调做人。
人生最痴迷的时刻是人最大的享受
老师有过大大小小很多的贡献,获得过很多荣誉,首当其冲的便是他1979年推导出的择优分配原理,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可以运用到很多地方。1985年正式出版了《择优分配原理》这本书,系统地讲述了其中的知识构架和推导过程。茅老师的《择优分配原理》用另外一种方式讲述了微观经济学。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给出梳理好的“二手学问”理论,而是茅老师自己的“一手学问”,按照自己推导的逻辑过程,加入自己亲身的例子,把微观经济学讲述得清晰入微,并且把微观经济学没有讲到的一些重要前提、信息也加入其中。读者对本书印象尤为深刻,是一本逻辑架构巧妙、阐述细致入微、启发性极大的微观经济理论图书。
老师回忆:他是通过数学进入到择优分配原理的,在发现择优分配原理之前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思考,在最后突破难点的时间大概有一个礼拜,当时他废寝忘食,天天思考这些东西,食不甘味,寝不暖席。在半夜的时候也想,发现有出路了,马上起来推导,推导到一半,发现有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再继续想。茅老师称那段时间有点发疯似的,但是这是一个人最高的享受——痴迷似的钻进去,克服很多困难,很多障碍,最后发现了桃花源,这就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学员袁雄桥 /孔令锋
走向国际的经济学领域
1982年,茅老师走出了国门,第一次到达外国——英国,在那里他看到了中国和外面世界的巨大差距;1986年去了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在那里茅老师结识了很多大学者,进入了国际的经济学领域,受到很多会议的邀请;1987年到1994年,茅老师在非洲能源政策研究所做了七年的顾问,这也彻底改变了他经济状况。1990年被邀请到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做高级微观经济学的高级讲师。作为一个没有博士学位却在西方国家教授西方经济学的人,这是空前绝后的。2012年茅老师获得了弗里德曼(Friedman)促进自由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得到最终认可。
学员上课 /金茜茜
茅于轼的主张
【不要偷漏税。纳税人有权监督政府的花销,否则就变成了旁观者。】
对于税收的态度,有人认为税收被政府贪污腐败,所以反对交税。茅老师对此表示反对:不要偷漏税。因为不交税,就变成了旁观者,没有权利监督政府,这是自己不把自己当主人。茅老师谈了自己的纳税经验,从1985年开始,自己向税务局申报交税。并且解释说交税并不冤枉,因为通过税收能够享受很多很好的服务。比如北京大片的绿地、便宜的交通。
【缓解贫富差距的方法不是福利国家,而是帮助最困难的人。其困难在如何确认谁最困难。】
老师不赞成福利国家。很多人认为福利国家和缩小贫富差距是一回事。但事实上不该把这两个概念掺混在一起。福利国家是人人有份,穷人有份,富人也有份,差距还是那么多,并不能缩小贫富差距。
北欧国家的福利国家目的是为了给居民同样的安全底线,给穷人、富人一个安全感。因为人人都在市场上活动,市场的波动比较大,所以给人们一个生活保障,不管穷人还是富人,即便遇到很大的变动也不会太坏。但是这样的效率并不好,这些国家是放弃了一些效率,增加了安全。所以不能将福利国家和缩小贫富差距相提并论。
茅于轼与学员交流 /金茜茜
【特权既没有公平也没有效率,要反对特权。】
市场是最有效率的,但是缺乏公平。没有公平造成贫富差距过大,社会就不稳定了。因此就有了追求公平的愿望。但是追求公平就会丧失效率,比如文化大革命,这两者永远有矛盾,也将是未来社会的长期矛盾。
现在的贫富差距很大一部分不是市场造成的,而是特权造成的。现在中国有些人非常有钱,但他的钱不是市场得来的,是靠特权。特权既没有效率,也没有公平,是最糟糕的,所以要反特权。
【一般人迷信政府永远正确。事实上市场偶然会失灵,而政府经常会失灵。】
市场有的时候会失灵,比如环境保护、垄断,茅老师不赞成把市场失灵看成是政府介入的好机会。事实上,市场偶然会失灵,但是政府经常会失灵。茅老师指出其实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要靠社会的合力,就是需要市场和政府的平衡。在多方合力过程中NGO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天则所作为一个民间机构就希望能够为推动市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