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32022202120202019201820172016

项目

茅于轼:没有逻辑便不能信服

天则经济研究所 2013-08-01

201371314,“天则茅于轼学术思想传授班”第四期在大连举行。本期讲师有天则经济研究所荣誉理事长茅于轼、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晖以及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赵农,参加学习的学员共有35名。此次课程的主题是“科学思维”与“道德的延伸”,另外秦晖老师做了主题为“人权与福利”的讲座。

我们分析经济问题需要无数次的用到供求曲线。供求曲线很早就被发现了,但是我们从供求曲线又看到了什么问题呢?能看到什么样的本质呢?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就要从逻辑谈起,因为最本质的东西是从逻辑推出来的。
713上午,茅老师讲课的内容是“科学思维”,主要讲逻辑思维。科学的思维带人们走出了愚昧,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很多不同的因素阻碍科学思维的发展。科学就是要追求真理,求真去伪和求理(合乎逻辑)。科学的思维在自然科学中广为运用,但是同时科学的思维与逻辑也适用于社会科学。茅老师从自然科学中的科学思维讲到社会科学的科学思维,指出在社会科学中逻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本质就是从逻辑思维中得出来的。自然科学的相对性对应了社会科学中人与人的对称性。同时,社会科学中也有“牛顿定理”,它在社会科学中起到基础作用。不讲逻辑思维是没有道理的,不可能令人信服。此外,茅老师讲解了“平等是唯一的稳定解”、“价格万岁”、“毫不利己是错误的”、“千里马一文是错误的”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内在逻辑。

人类靠科学思维走出了愚昧
老师指出:人类脱离愚昧,走向可以应用科学、发明和各种技术的轨道,这个过程的背后都是逻辑在起作用。古代社会,像埃及文明、玛雅文化等等,都是被愚昧所控制,是没有逻辑的。埃及文明相信人死会到达彼岸;汉武帝迷信巫蛊并错杀了很多人;这些都说明古代社会没有科学的思维,才会迷信鬼神,期盼神明的庇护。但是从希腊文明开始,欧几里得开创了我们现在的几何学;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定理;人类开始有了系统的逻辑。虽然传播很慢,但其影响发展至今越来越大。
科学就是追求真理,一个是“真”、一个是“理”。“真”就是事实,““理”就是逻辑。所以,科学第一步要了解事实,不能用自己想象的东西代替事实,不承认事实。茅老师用毛泽东时期死亡人数的例子指出求真的艰难。因为真实究竟怎样,总是不能穷尽的,总是有缺憾的。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有瑕疵,但是大体上不错,这是由于科学上可以允许有误差。但是作假,说假话这就不是科学的,是错误的,错误绝对不等于误差。特别是当政的人,故意制造很多假话,这是违背科学精神的。小学生念的书里,老师教他“毛主席是大救星”,受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教化,就会影响小孩子的认知。以后谁说“毛主席是大灾星”他就会反对。所以,辨真伪,辩是非,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能力,在好多不同的说法之间独立的认知,就要靠知识,就是依靠事物的联系里面去判断哪件事跟另一件事怎么有联系。

五四以来我们忽略的一课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文化比较,我们有的是一种笼统的综合性的思维,但是缺的就是逻辑思维。五四运动提出了科学和民主,但从那以后我们只讲了民主,基本上忘记了科学。我们所缺的一课就是不讲科学,只讲民主。因为缺乏民主造成百姓的痛苦是显而易见的,而科学的功能不是直接可见的。所以大家只讲追求民主,结果我们的民主是一个反科学的民主,中国老百姓百年内受的痛苦都跟缺乏逻辑有关系。
现在对于改革的前景,对于普世价值的认识,对于毛泽东的看法,都跟科学逻辑有关系。微博很大程度上是开放的言论,但是微博上的评论95%以上是没有逻辑的,很多都是没有逻辑的谩骂。不讲逻辑,说得话就不是道理,就不能说服别人。中国人缺乏一种逻辑思维,也不去讲逻辑,这是很可悲的。对于微博上认为会出现粮食禁运的问题,茅老师也做了相应的回应。他指出粮食是不大可能被禁运的,因为在现实中禁运的是武器、奢侈品、红酒、汽车,粮食不但不禁运还白送粮食以救济。而且如果真的全世界对中国禁运,那一定是中国干了全世界所反对的事。到了那个时候,有粮食吃也没有好日子了,就跟北朝鲜一样了。茅老师还指出,如果我们要打台湾,就会闹出非常大的争端,一个独裁政府打一个民主政府,一个大而强的政权欺负一个小政权,这不会为大家所认同的。如果大陆真的出兵打台湾,我们的好日子也将结束了。
从空间的相对性出发
在自然科学中,科学是很普遍的。在宇宙中,动和静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静止,因为找不出一个绝对静止的点。动和静都是在一个参照系中的对比,就是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坐火车、坐汽车运动的时候,如果看到另外一辆车也在动,那这辆车有可能相对于地面在动,也有可能静止;同时看到另外一辆车没有动,那这辆车是以相同的速度相对于地面在动。科学家们用“科博摆”发现了地球的自转,如果把“科博摆”放在北极,24小时摆的方向转了一圈;如果把“科博摆”放在北京,就要30多小时转一圈。再好比加速和减速也是相对的,人朝前坐在车子里,车子向前加速有一个加速度,会感觉有个力在推,但是如果朝后坐着,人的感觉就是刹车了。这就是讲空间的相对性,运动全部都是相对的。

不存在绝对的坐标
17世纪,伽利略大胆的论断:当没有外力作用于物体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这也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理。这个发现大大颠覆的以前的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一个恒定的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够以恒定的速度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静止下来。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而伽利略和牛顿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两个哪个对?惯性定理是对的,因为有了惯性定理才能发现万有引力,万有引力间接的证明了惯性定理。
以前说苹果掉下来发现了万有引力,这就是逻辑上的错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一定不是看见苹果掉在地上,一定是由于惯性定理。因为惯性定理告诉我们一个物体不受外力就会以原来的速度走。而现实中,扔一个石头为什么会掉下来,这就与惯性定理产生了矛盾。扔出去的石头会掉下来而没有继续向前飞,肯定受到一个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地心引力。所以说弄清楚一件事一定要讲逻辑的,没有逻辑就不会有本质的发现,就是没有道理的。
但是运动物体“趋向于静止”这个道理是正确的。这个道理来源于热力学的研究,热力学第一定理说热和能可以互相转变,第二定理说热不可能100%变成能。第二定理再推一步,就是增熵定理,世界上的熵不断增加,熵就是没有秩序,减熵就是有秩序,熵就是没有秩序的度量,增熵就是越来越没有秩序。地球围绕太阳转就是一个秩序,热能转化总是有消耗掉的,那么所有相对运动都是因为碰撞消耗掉了,最后宇宙就是死寂的。
接下来,到了20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现时间也是相对的,这非常重要。“天上方七日,人间一千年”,如果坐上一个宇宙飞船,以非常高的速度,接近光速,飞上一周,这时地球上的人已经换了好几代了。爱因斯坦发现了时间也是相对的,改变了以前的看法。这就使得我们看问题越来越客观,越来越对自己的立场抱一个怀疑态度。
看见的世界就是改变了的世界
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观察一个物体,就会扰动它,扰动之后便测不出它原来是什么样的。比如测一杯水的温度,当温度计放进去的时候就已经改变了水的温度;比如测一个导线中的电流,当把电流计加上去的时候就已经增加了电阻改变了电流。这就是说实际上人们看见的世界就是改变了的世界。很多社会科学的问题就是你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如果我们认识不到看问题角度的差别,我们就看不见事情的另一面。
社会科学中的牛顿定理
逻辑也适用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里的最基本的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相对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对称的。我是我,我也是别人的别人,你、我、他都是相对的。有了这个最基本的关系才有了道德,因为人是对称的。人的感受也是一样的,仁爱,怜悯,礼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出于对称。别人打我,我会感觉疼,别人也会感觉疼。研究人际利害矩阵,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损人利己和损己利人是一回事,一个是从自己的角度看,一个是从别人的角度看。所以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错误的,因为人是对称的,我是毫不利己,你也毫不利己,大家都毫不利己,这个利益给谁去?这样逻辑上就错了。仅当社会至少有一个人是例外时,毫不利己专门为人是讲得通的。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人倒霉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逻辑,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成是一个道德的标准。事实上全中国的利益都让一个人享受了,这就是这个口号的真相。

老师指出,牛顿定理在物理学上起到一个基础性的作用,其实社会科学里面也有一个基础的定理。茅老师认为可以作为社会科学中的“牛顿定理”就是:平等是唯一的稳定解。反过来讲,专政不可能是稳定解,因为被专政的人要反抗。所以,稳定的社会一定是人跟人平等的社会。现在我们出现了一个稳定的社会,西方国家,也包括日本这些国家,他们的社会是稳定的,因为他们也是人人平等的社会。
低收入的人也会变成高收入
在讲解平等的问题时,茅老师指出平等是约束条件的平等,但是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有一种约束条件平等的解释:穷人和富人钱不一样多,所以有些富人能干的事穷人就干不了,这就是不平等;另外还一种约束条件平等的解释:大家都要拿钱买东西,没有钱是不能够买东西的。这两种解释的争论就演化成起点平等与终点平等的争论。茅老师用改革以前的历史说明终点的平等只会造成社会死气沉沉,我们的社会之所以多样化,丰富多彩,原因就是终点不是平等的,是有差异的。所以茅老师认为我们应该追求起点平等而不是终点平等,但是起点的平等一定会造成终点的不平等,这个问题是没有逻辑上的结果。终点不平等的问题就是收入差距太大,所以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追求终点平等,而是限制收入差距的扩大,要把努力解决问题的重点放到垂直流动性的保障上,让低收入的人通过努力可以进入到高收入去,高收入的人如果不努力做事情也会变成低收入。
价格万岁
“价格万岁”的道理怎么来呢?择优分配推导出资源的最优配置一定是边际上相等,边际贡献相等是最节约的,这个道理在地球上是不会错的。加进去经济人的假定,人关心自己的利益,人加进去了,有了需求供给,有了竞争,产生价格信号,最后结果是:价格是最优配置资源的必要条件。必须要有价格,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欲望是无限的,人类永远面临资源与欲望的矛盾。所以对一切资源,包括土地、水、空气,都要把它最有效的利用,最有效利用的方法就是边际分析,就是价格。
市场是不是万能的?择优分配原理是数学证明的,它的条件就是公平竞争,信息是流通的,社会有信用,信息都是完全的,这样就能产生价格。拍卖所形成需求线,招标形成供给线,然后就形成了一个均衡价格。这些条件都存在在市场之中,那这个就是市场的有效性,市场的有效性就存在于这些条件中。有很多情况下市场是失效的,比如说信息不透明、垄断等等,这种情况下由政府来解决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政府也是由人构成的,人也会犯错误。

千里马一文的逻辑错误
“千里马”这篇文章是韩愈在1200年以前写的文章,他讲世上有很多很好的马,没有人认识它,就被埋没了。所以,要认识千里马,要请伯乐来相马,好好的养他,他就成了千里马。但是这篇文章有一个重大的逻辑错误:假定两个人都说自己是伯乐,这两个人看的马结论不一样,就产生了矛盾。问题就在于,找一匹千里马,就要先找伯乐,那么找伯乐的问题也变成找千里马的同样问题了。这篇文章的错误是一个循环逻辑。
这篇文章的逻辑建立在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最聪明的人。逻辑上,全世界存在这样一个最聪明的人,但是怎么判断,谁来判断,这个问题是很难的。从千里马的问题推导,就是选总统的问题。各个国家都要找一个最有能力的人来治理这个国家,但是谁也没有办法找出这个人。所以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来找这个人。美国这个规矩很简单,就是凭票数,综合各种因素,选出得票最多的人。中国是淘汰的办法,没有被淘汰而留在最后的人当选。但是中国的淘汰规则是不透明的,但是还是有规则,这个规则就是也许可能就是拉选票,搞关系,甚至可能施加一些类似于黑社会的办法。现在民主政府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有一个规则先去猜谁最好,然后当他上台之后看他干的怎么样。这就是赛马了,先把他选出来看他表现,而不是相马了。
千里马这篇文章的逻辑错误也恰好从侧面说明了计划经济的逻辑错误。茅老师指出,能够做出好的计划是好的,但是谁来做出一个好的计划,这跟千里马的问题是一样的。首要问题就是能不能找出那个做出好计划的人,从经济学证明就不存在这个人。原因就在于:第一市场总是在变化的,数量、结构都是在变化的,一环套一环,如此庞大的系统如何做计划;第二,计划的的好坏如何判断没有标准。
18亿亩红线的逻辑问题
就粮食安全而论,19亿亩比18亿亩更安全,20亿亩又更安全,最安全是全国的土地都用来种粮。所以,“保护18亿亩耕地”这个提法是错误的。茅老师指出这个问题可以分两种考虑:第一种考虑是土地有多种用途,正确的提法是分配多少土地用于种粮,以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第二种考虑是粮食安全的成本与收益,因为粮食安全是有成本的,应该让粮食安全的边际收益等于安全的边际成本。类似地,税务局监督的成本不应由企业承担,而应该由税务局自己承担。其中的道理也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这时候收益减成本盈利了最大,这就是很多行为合理的限度。
交换创造财富
如果说劳动用对了地方,那么劳动是创造财富的。但劳动并不是财富创造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不是所有劳动都是创造财富的。这个财富是能买东西的钱。茅老师举出改革以前的大跃进、大炼钢铁,虽然付出了劳动,但是结构数量的不合理,造成了浪费,都是消灭财富。所以说关键在于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劳动,双方平等自愿的交换,对双方都有利,才是创造了财富。
交换的本质
老师认为交换并不是等价的,他指出马克思等价交换的错误在于其创造劳动时间的概念是不实际的,因为如果一头羊的劳动时间等于一匹布的劳动时间,劳动时间都是相等的,那么任何人都可以花费相同的劳动时间,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织布或者养羊,那么交换就没有必要了。而实际情况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禀赋差异,有人织布好,有人养羊好,大家交换优势,避免劣势,这样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劳动就创造了财富。
所有交换都是由低价值转移到高价值,这就解释了一个商品为什么能从卖方转移到买方手里。茅老师借用供求曲线以及均衡点来讲解了卖方的价值低,买方的价值高,商品就转过去了。这时卖方赚得利益,买方赚到消费者剩余,双方都赚到的总和就是财富的创造。所有买卖能做成的原因,就是对商品估价不一样,一定是从低价上升到高价,因此所有的买卖,所有的交换都创造财富。
此外,虚拟经济赚到的钱也是财富的创造,这与种粮食卖钱创造的财富是一样的。虚拟经济虽然没有实物,但能看到赚钱,有了财富的创造,这是因为虚拟经济里也有物尽其用的问题。比如美元要涨,说明它变成稀缺了,买美元,涨了价后再卖掉变成人民币,就相当于把一个地方的多余的商品转到另一个稀缺这种商品的地方,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改善了资源配置就是做出了贡献,物尽其用创造了财富。

713上午,学员们在课堂上提出了很多问题。学员滕帆提出“什么是虚拟经济,为什么虚拟经济是创造财富的”。有学员提出“交换本身是否算是一种劳动”,还有学员提问“为什么最好的企业是赚穷人的钱”。茅老师分别在课上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一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