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活动

天则•名师思想精粹研讨班第二讲在京举办

天则经济研究所 2014-12-17 累计浏览

 

 

20141213日至14日,“天则•名师思想精粹研讨班”第二讲在北京举办。本次课程邀请了天则经济研究所荣誉理事长茅于轼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贺卫方教授以及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

1213日,贺卫方教授的讲座主题为“法治国家的诞生”。贺教授首先谈了当前中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困境。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一个清楚的社会定位,普遍存在价值观的迷茫,不知道今后发展的道路。这种迷茫的状态不仅导致了改革的困境,同时也是法治建设的困境。

 

接下来,贺卫方教授详细分析了法治的特点。法治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任何公共权力都要被纳入到法律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要受到法律的严格约束。法治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限制公共权力,让权力不至于被滥用。限制公共权力的实现取决于权力内部构造的设计、运行和整个社会的影响。把一切权力,包括政党权力纳入法律和宪法范围内,建立现代政党制度,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

 

法治社会的另一个特点是公布出来的法律是真正适用的,法律必须在现实中发生效力。人们可以根据公布出来的司法解释,以及法律案件判决的惯例,预期法院判决。法治社会的第三个特点是法律制度本身需要形成内在统一、和谐的体系。下位法律不能剥夺上位法律赋予的权利。例如,曾经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就是违宪的。这就需要建立违宪审查机制。

 

在下午的课程中,贺卫方教授主要谈了中国古代政治司法传统对法治社会建设的影响。比如中央集权制下社会组织的缺失,导致人与人之间呈现原子化的状态,无法团结起来。再加上后来的科举取士在加强社会流动的同时阻碍了中国阶级的出现,因此中国社会很难形成一种可以与皇权进行交涉、谈判的力量,专制变成一种常态。此外,贺教授提到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君臣父子”与“汤武革命”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古代司法语言的模糊性都让学员大开眼界,深受启发。

 

1214日上午,茅于轼教授为学员授课,他的主题为“逻辑、独立思考、客观观察”。茅老师指出,逻辑分为两种,一种是形式逻辑,一种是辩证逻辑,中国自古以来就缺少前者。比如韩愈的千里马一文和现在的“先人后己”等理念也都存在逻辑错误。逻辑和客观观察至关重要。客观世界只有一个,但每个人的主观世界却各不相同。每个人都难免戴着有色眼镜。因此要倾听不同的观点,同时用逻辑去判断真伪,保持独立思考,减少片面的认识和看法。

 

茅老师强调,经济学是一门非常讲逻辑的科学。经济学研究财富生产最大化的问题。人是自利的(经济人假定),财富的分配按照贡献分配,这就能够促使人们追求财富,实现财富生产的极大化。但是人与人能力的不同会造成贫富差距,而每个人生理需求的差异又很小,因此穷人会有极大的不公平感。如果减少贫富差距就要牺牲财富极大化。因此,效率和公平是永远矛盾的。改革开放以前解决这个矛盾就是让穷人翻身,把富人打倒,但事实证明这是行不通的。

 

茅于轼教授还讨论了“劳动价值论”的相关问题。他认为劳动虽然创造了产品,但是产品不等于财富。产品能不能卖出去,卖什么价格都不是产品生产者所能决定的。这取决于企业家,并通过交换得以实现。因此,如果没有企业家,劳动可能消灭财富。计划经济时期的大炼钢铁、三线建设就是这样。茅老师总结道,一切平等自由的交换都是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就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1214日下午,孙立平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当前的经济困境与社会转型”。孙老师认为过去30多年的改革已经结束,现在是新30年的开端,是开启新一轮改革的关键时刻。他认为既得利益者有把中国现有模式固化的倾向,这种趋势必须被打破。他提出开启新一轮改革的核心在于完善国家治理,而途径只能是民主法治。

 

孙老师指出,法治的对立面是人治、权治、随意性治理。中国走向法治的难点在于能否实现与过去的顺利切割,能不能解决历史上积累的问题。同时,对中国社会最大的威胁不是社会动荡,而是社会溃败。因此遏制社会溃败的趋势,重建社会基础秩序是急迫的任务。最后,孙老师强调,推动下一步改革需要新机制、新理念和新目标,需要顶层设计与民众参与相结合。

 

三位老师的深刻思想和精彩演讲令学员们大呼过瘾。未来的课程,我们将继续邀请名家为学员授课,让学员体悟大师思想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