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活动

中国法学政治学跨学科理论创新研讨会成功召开

天则经济研究所 2015-06-03 累计浏览



201553031日,“中国法学政治学跨学科理论创新研讨会”在徐水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天则经济研究所、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大午企业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


2014年天则所与多家学术研究机构合作,举办了“中国经济学跨学科理论创新研讨会”,推动了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在经济学界引起较大反响。2014年年底,中共184中全会做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以法治国,遵守宪法,尊重人权,保护产权,建立健全宪法实施监督制度、完善确保独立行使司法权制度等改革目标,并认为依法治国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已经到了攻坚阶段,大有不进则退之势,而法律和治道变革已成为重中之重。鉴此,天则所牵头组织了此次会议。

 

临近仲夏,暑气开始逼人。江平、郭道晖、茅于轼、许章润、韦森、陈友西、王建勋、许纪霖、吴思、张曙光、盛洪等约30位著名学者,以及学届、律师界共60余人不避炎热,积极与会。主办方代表茅于轼、范柏乃、孙大午分别致辞。张曙光做了会议总结。

 

两天的会议紧张而热烈,共17个单元,每天讨论约9个小时。17个人做了大会主题发言,评论总共超过80人次。与会人员以中国当前政治和社会转型为背景,从各个方面讨论这个问题,当然主要集中在法学和政治学领域。各抒已见,争论热烈,有批评,也有反批评。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确实有所提高,有所前进,有所创新。有些问题尚存在分歧,但是对分歧所在和进一步前进的方向,也比较清楚了。归纳起来,集中讨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关于宪政和法治的问题。

 


江平老师讨论了社会自治和中国转型问题,提出了社会自治的四个重要方面:行政脱钩、章程自主、民主选举、专家治理,认为社会自治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促进社会转型的突破口。

 


郭道晖老师讨论了法治中国在世界法治中的角色,说明法治国家和法治中国的不同,指出了法治中国是要走世界文明的大道。

 


许章润教授以公民模式为中心,讨论了现代国家建构的六大矛盾和关系,提出了如何通过妥协和折中解决好这些问题,从而促进现代国家的最终建成。

 


王建勋教授讨论了中国的宪政之路,指出了中央集权和联邦主义的区别,认为只有在联邦主义下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自治和公民自由。

 


陈有西律师讨论了宪政共识和阶段目标,特别提出了在遵守现行宪法的条件下,建立违宪审查制度是实现宪政共识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目标。

 

第二个问题是从历史经验中探寻宪政和法治的问题。

 


许纪霖教授以民国初年立宪建国历史提出一个分析框架,说明当时各个势力围绕国家权力和国家权威这两个身份和象征的争夺,使得中国当时的选择是,从先搞英国式的虚君共和,又走美国式宪政民主之路,最后走到了强人政治。

 


吴思教授提出三个观点,一个是把Right译成“权利”不如译成“权分”更符合中国传统。第二是中国社会性质到底是什么社会,是威权社会还是后威权社会?他认为现在处在前威权社会。第三是中国自秦以来到底怎么去概括,吴思概括成官家主义。

 


董彦斌博士讨论了1911年和1912年民国立宪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对新儒家以及政治儒学的讨论。

 


唐文明教授评论了当前政治儒学讨论的背景和问题,提出了儒学的价值不在于政治领域而在于社会教化领域。

 


曾亦以龚自珍的《春秋决事比答问》为例,讨论了法律儒家化的问题,其关键就是对现实问题做出解释,认为比较而言,儒家也许更周全,对社会了解更深刻,所以成为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

 

第四个方面是案例分析。

 


孙大午先生介绍了大午集团实行私企立宪制12年的历史和做法,其中确有很多宪政思想精粹,也说明了自治道路是可以走得通的,且在一定意义上走出了一条新的企业经营道路。

 

第五个方面是其他问题。

 


盛洪讨论了民主和乌合之众,说明了民众革命走向独裁或宪政秩序的原因。

 


李炜光讨论了财政社会学的源流与我国财政学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出,财政学实际上就是财政社会学,财政社会学的发展对于解决我国转型的问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会议主办方特别对与会的87岁的郭道晖老师、85岁的江平老师,86岁的茅于轼老师、76岁的张曙光老师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表示感谢,祝福老师们颐养天年,其躬行践履的法治精神必将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