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资讯
    人物资讯

温良如玉茅于轼

欧阳君山 2009-01-13 累计浏览

 

或许因为茅于轼先生对拙作《天下事——中华文明的经济学证明》及所提出的"注目礼"思想体系非同一般的评价,"无保留推荐""基本理论""一个很了不起的发现",不少的朋友在不同的场合向我问起过茅老其人。
 
一般我都是这样回答:不要看茅老话语上说的都是西方的东西,称得上西方化,但茅老实际上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人,尤其在人格修养上,地道的中国化!这多少有点令人意外,事实上,有朋友闪出惊讶的神情。我有时候会简单地再补充一句:茅老身上所体现的"对立统一"或许正昭示着中西两种文化的相融相通。
 
典型的中国人什么样呢?由于文化传承的某种中断,现当代中国人可能都已经陌生。我很赞同清末民初"一代怪杰"辜鸿铭先生两个字的高度概括:"温良!"在大作《中国人的精神》中,辜先生解释说:
 
"我所谓的温良,绝不意味着懦弱或是软弱的服从。正如前不久麦嘉温博士所言:中国人的温良,不是精神颓废的、被阉割的驯良。这种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即没有任何使诸位感到不快的东西。在真正的中国式的人之中,你能发现一种温和平静、庄重老成的神态,正如你在一块冶炼适度的金属制品中所能看到的那样。"
 
多次去过茅老家中,也多次与茅老出席会议,就我与茅老的接触,的确每每睹其与人为善、温和平静、庄重老成。至少就我所接触的情况,学者其实是难免沾沾自喜甚至轻佻的,但茅老身上难见轻佻。夫子云:"君子比德于玉"。我要说,茅老在德性修养上,堪比于玉。
 
为什么能做到温良如玉呢?就我的观察和了解,可能有先天禀赋的因素,但应该更因为后天的修养,比较而言,茅老明显具有五颗心:童心、虚心、爱心、真心和仁心。
 
与茅老接触,应该不难发现老人家眼中不时会泛出好奇的目光。这是很不容易的,人在小时候会自然而然地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风霜雪雨,人往往都变得麻木。茅老之所以能人到中年时从工科"空降"经济学,之所以能在微观经济学上取得卓越成就,之所以能随时接收新思想,应该与保有一颗童心是密不可分的。个人觉得,能不能永保童心,是反映一个人道行高低的主要指标。
 
茅老的虚心,这一点应该广为人知。不仅是能够倾听别人的谈话,而且是能够倾听初入江湖的小年青的谈话,甚至在大小会议场合,包括天则自己的大小会议,都会看到老先生不时地记笔记。要不是虚己学习的本心,这应该是较难做到的。
 
茅老的爱心,这一点广为人知。茅老帮助过不少人,亲力发起和操办的扶贫贷款与家政培训,更是改变过一大批人的命运。但个人觉得,有一个细节或许更值一提,拜访茅老的人特别多,老人家都热情接待,不在意来访者的"来历""动机"。有记者好奇地问为什么,茅老说了句有意思的话:"怀疑别人的成本太高!"这似乎有点经济有点俗,但从现实看,坦荡更接近于真爱。
 
茅老的真心,这一点众所周知。在许多公共话题上,茅老不媚时势,不顾滔滔,直抒胸臆,常有惊人之论。正因为如此,茅老不为一部分人接受,甚至为一部分人所攻讧。个人觉得,可以不同意茅老的某些看法,但应该承认,这是老先生的真诚看法。据称也因为对"注目礼"思想高度评价,有人曾向茅老反映过问题,不亦哀哉!
 
说茅老仁心一颗,可能最让一部分生气,因为茅老常常宣讲的就是人性自利,何仁心之有!仁是什么呢?《说文》云:"仁,亲也,从人,从二。"这一点正是茅老一生为人与治学的最大心得,《经济学的智慧》自序写道:我就是我,别人就是别人,但从社会看,我也是别人的别人,别人也是别人自己的我,所以要善于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角度来观察和思考问题——这就是仁,岂有他哉?
 
一个人如果连人性自利也不承认,何有仁?怎么仁?道是平常心,仁也不是什么高标准,而就是平常,一个人在考虑自己的时候能够考虑到别人,日久天长,自然就成仁者;如果所有人在考虑自己的时候都能够考虑到别人,日久月深,自然就成仁世界。
 
这就是我眼中的茅于轼先生:一个地道中国人,一个五心长老,一个平常的人,一个本来的人!听郭梓林先生讲,茅老最近作了一次全面体检,一切正常。我一点也不觉意外,还是夫子说得好:
 
 
 
仁者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