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在一般意义上是指,作为政治权力组织的国家机器所建立的社会制度生存与发展的保障,包括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相关的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家机关的安全。具体涉及国防、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隐蔽战线等各个方面的安全。本章主要围绕国有企业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两个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通过举例与分析的方式进行论述,并进一步探讨其它因素在这些安全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1.国家经济安全
所谓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国保持其经济存在和发展所需资源有效供给、经济体系独立稳定运行、整体经济福利不受恶意侵害和非可抗力损害的状态与能力。这是一种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国家经济安全要求国民经济具备健康运行、稳定增长、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国际经济中具备竞争力和防卫能力,能够抵御或避免局部性、全局性的危机。
(1)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的控制
在工业领域,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企业、部门和资源都被冠之以“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称号,被政府部门以保证国家经济安全为由严格控制。《国资法》第四条规定:“国务院确定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家出资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领域的国家出资企业,由国务院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这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主要涉及机械装备、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三个方面,具体包括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矿业、冶金、机械等八大行业。
为保证在这些领域内的控制权,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国企改革和国资监管的重点是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领域集中。在之后的法律法规中,这些国有企业进一步在政策上享受到排他性的经营特权。《反垄断法》第七条规定:“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国家对其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予以保护,并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及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依法实施监管和调控,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技术进步。”截至2008年9月,国资委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央企业82.8%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矿业、冶金、机械等八大行业;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中央企业户数占全部中央企业的25%,资产总额占75%,实现利润占80%;此外,国内A股市场当中,大约有73%的上市公司含有国有股份,在香港、纽约、新加坡等境外资本市场上的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达到78家。当前,中央企业的发展整体呈现出“企业数量进一步减少、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实现利润进一步增大”的趋势。
(2)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安全中的实际作用
● 抑制通货膨胀方面的作用
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是任何国家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条件。国有企业原本是维护国民经济安全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在现实当中的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
国有企业存在制度性退出壁垒,在宏观经济不景气时会加剧通货紧缩与产能过剩,从而不利于物价稳定和经济复苏。在金融危机爆发期间,市场需求出现萎缩,要求淘汰过剩的产能和低效率的企业。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很难”退出,因而有一大批国有企业即便由于低效率发生亏损,也要继续留在市场当中。国有企业违反市场规则的行为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通过低价竞争加剧了通货紧缩(PPI)的压力。2008年国内三大石油公司总共亏损1680亿元,与此同时,中石化公司以补贴的名义从国家财政收入中拿走503亿元。当经济出现复苏时,国有企业凭借对基础性资源行业的垄断,以竞相提价的方式增加自己身的收入,从而引发通货膨胀。所以说,国有企业不仅没有起到稳定物价的作用,反而放大了物价波动的幅度,有损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图1 中国2000年以来各季度CPI、PPI和GDP走势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 保障战略资源安全方面的作用
钢铁是工业发展的基础,能源是经济运行的命脉,战略资源安全对于国家的经济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确立了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但因资源消耗巨大,中国难以摆脱战略资源短缺的风险。中国目前是全球铁矿石消费第一大国、石油消费第二大国,由于国内资源匮乏,铁矿石和石油的对外依存度都超过50%。巨大的消费量与缺口量给中国带来了风险,也带来了一些机遇。为了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中国一方面需要建立一个长久的资源供给保障系统,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采购量大的优势积极寻求国际市场定价话语权。在中国,只有国有企业才有权经营战略资源领域的业务,因此,抓住机遇、规避风险的责任都落在了国有企业身上,国有企业是否堪此大任?
在国际铁矿石市场上,澳大利亚的力拓、必和必拓、巴西的淡水河谷三家企业已经形成了卖方寡头格局,对铁矿石交易价格具有很强的谈判能力。在需求方阵营里,中日韩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铁矿石进口国,尤其是中国,其铁矿石进口量大约占到全球铁矿石贸易的50%。虽然掌握了全球50%的铁矿石采购需求,但中国拥有的市场定价话语权却很微弱。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原因基本上能够从“胡士泰案”当中找到:某些国有企业凭借手中掌握的铁矿石贸易特权,对外泄露“国家机密”,对内高价“欺压”没有贸易特权的同行,从而导致中钢协在价格谈判当中毫无讨价还价能力。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给整个行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如果这些国有企业是真正为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或者是为了企业的经营绩效,那么“胡士泰案”中所暴露出来的种种丑闻就可能不会发生。
为了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大量储备国家战略资源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储备国家战略资源的方式既包括从国际市场进口,也包括到海外市场开展企业收购活动。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前,中国政府就已经认识到海外收购的重要性,并鼓励国有企业对外开展这项业务。然而,不论是中海油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案,还是中国铝业收购力拓案,都出现了海外收购受阻的现象。在很多国家看来,国有企业具有很强的政府背景,其海外收购行为被认为有国家在幕后操纵,因而国有企业外海并购行为很容易引起被收购企业所在国的不安全感,并最终导致交易失败。在全球油价持续高涨的背景下,为了掌控油气战略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利润和政治利益等目的,许多国家都试图实现石油产业国有化。美国也曾经试图实行石油产业国有化,但出于国有石油公司在海外收购过程中会遭到政治上抵制的担心,美国石油公司国有化的初衷被否决,最终使得美国政府放弃国有化。
2.社会安全
有观点认为,国有企业在保障社会就业、食品安全、公共事业安全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在这些社会安全领域的主导作用。该观点之所以显得有道理,是因为它一方面片面地理解或夸大了国有企业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混淆了企业与政府的职能。在众多事实当中,国有企业的表现并不支持这一结论。
(1)保障社会就业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承载着绝大部分城镇人口的社会就业。但是,经过分流下岗、减员增效等一系列改革之后,国有企业作为解决社会就业最大主体的地位逐渐让位给其它经济主体。国家统计局2007-2009年的就业数据显示,私营企业和个体两类非国有部门所承载的就业总人数之和逐年上升,并且在2009年达到31.45%。在下表所提供的数据当中,已经看不出国有企业具有最重要的提供就业保障的主体地位了。
表1 2007~2009年中国城镇人口就业分类统计表(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虽然总体提供的就业岗位已大大减少,但有观点认为国有企业仍旧是保障社会就业的主导力量。在某些地区,当社会就业压力增大或者失业率超过一定程度时,国有企业被要求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就业,以减轻政府的行政压力。作为回报,承担过剩劳动力的企业可以从政府那里享受到一些政策优惠,包括税收返还、利润让渡等。在以上交易中,国有企业所表现出来的功能,并不能证明自身比非国有企业更有助于保障社会就业。如果其它企业也能够从政府那里获取税收返还或财政补贴等政策优惠,社会失业率同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相反,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只进不出”的用工制度还将引发其它负面影响,其中最显著的一个就是“政企不分”:国有企业在经营不善或被要求上缴利润时,往往搬出“承担了政府职责”这一挡箭牌,为自己开脱责任。
国有企业在提供就业岗位的过程中,不仅减少政府的财税收入,而且还会带来其它社会成本。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命脉领域“做大做强”的结果,给那些拥有正式身份的国企员工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从而吸引大量的人才进入此行列。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进入国有企业。除了少数非常优秀的人能够通过社会招聘进入国有企业以外,其余人员要么通过走关系,要么支付必要的入门费,否则很难有机会。调查发现,在某些经济效益好的国有企业中,入门费已经货币化了,每一个进人指标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而通过这种方式进入国有企业的员工,其素质往往难以得到保证。这种明码标价的用工制度,对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保障社会安全的观点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2)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因此成为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最近几年,有关食品添加剂、转基因食品、食品污染、假冒商品等方面的报道频频出现。食品安全如此重要,怎样才能让它获得保障?有观点认为,由于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利益冲动不是特别强,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诚信度会相对较高,因此有必要发挥国有企业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主导作用。事实上,企业的所有制性质与保障食品安全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国有企业有可能比非国有企业做得更好,也完全有可能做得更差,这取决于企业的诚信、政府的监管、以及社会的监督。
对于任何一家食品生产企业而言,保障食品安全是其职责所在。由于不按照食品安全要求进行生产能够获取更大的利润,因而有不少企业铤而走险。在生产企业之外,只有监管机构拥有比较专业的技术能够判断食品安全是否达标,消费者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如何发挥监管机构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是,国内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在实际操作当中却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有不少监管机构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对于食品安全质量问题难以辨别。其次,有些监管机构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压力之下,无法正常开展监管工作。第三,不能排除有个别监管机构收受企业的好处,从而放任企业的违规违法行为。当然,总体而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业务能力在不断地提高,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也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绩。
三聚氰胺事件是发生在我国乳制品行业的一个巨大丑闻,在三鹿奶粉公司倒台的背后暴露出众多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问题。作为全国最大的乳制品企业之一,三鹿奶粉公司拥有国企身份,本应该严格履行食品安全职责。但是,当同行业其它乳制品企业“小心翼翼地”往奶粉里添加少量三聚氰胺的时候,三鹿奶粉公司则是往奶粉当中大量掺入三聚氰胺,被人们戏称为“往三聚氰胺中掺入奶粉”。在多起婴儿奶粉中毒事件集中爆发时,三鹿奶粉公司一而再、再而三地推卸责任,甚至还有某些政府部门出面为其“辟谣”。三聚氰胺事件给整个中国乳制品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作为全国最知名的国有企业——三鹿奶粉公司,在此次事件当中彻底颠覆了国有企业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本应有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