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9日,天则书品(第四期)活动在天则经济研究所举办。
本期天则书品请到来自清华大学哲学系的贝淡宁(Daniel A. Bell)教授就其即将出版的新书《论贤能政治:中国与民主的限制》(On Meritocracy: China and the Limits to Democracy)做主题为“论贤能政治中的选贤任能”的演讲。现场还请到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秋风教授、所长盛洪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研究员支振峰先生对演讲做点评。
贝淡宁教授从儒家的政治理想谈起,认为“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政治人才选拔方式与高级的共产主义不同,原因在于后者不需要国家,不需要领导。然后他从西方的贤能政治传统引申到民主制度中对政治人才的选拔,也即通过一人一票的选举。但他认为这种选拔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原因一方面是选民的非理性,一方面是这种选拔方式受到当下利益的影响,难以顾全人民的长期利益。贝淡宁教授认为,新加坡在政治人才选拔方面采取的贤能政治的方式很值得借鉴,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此传统,只不过在九十年代后才开始真正恢复贤能政治的一些制度。接下来贝淡宁教授结合中国的实际,分别谈到了一党制和多党制的对比,科举制度的优缺点,以及民主制度中政治人才选拔的改进方式等等。
在评议中,秋风教授认为,贝淡宁教授的研究是政治理论研究的一个不同视野,在当今世界是非常必要的,即跳出民主制度来讨论优良政治的可能性。不惟中国,即使在美国,对优良政治的思考也是超出民主的,《联邦党人文集》中即明确地提出要建立精英治理的“共和国”,而非一人一票的“民主”。秋风教授认为贝淡宁教授所说优良政治应该是民主政治和贤能政治的混合,这种说法是非常理性、平实的。一刀切式的民主带来的问题要远大于其解决的问题。最后,秋风教授提出了儒家能够为贤能政治的理论所做的贡献在于提出君子的概念,也即社会领导者,同时提出君子所应具备的德行,也即政治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
支振峰先生在发言中提出,贤能政治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视角的转换。民主政治和贤能政治都是好的,当下人们将二者简单地对立起来,视其为不共戴天,这是十分偏狭的。对贤能政治的研究缘起于对当下中国和世界所发生的问题的思考,一是民主出现的问题,比如多数暴政;二是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提供了新的研究政治制度的素材。支振峰先生继而提出了如何识别贤能,如何选拔贤能,如何保持贤能的问题。同时,支振峰先生清楚地指出了贤能政治可能出现的几个问题,即伪善、特权和腐败、封闭和开放、荫庇关系、权臣问题、伦理困境、政权交接、任期制问题、坏皇帝问题以及当前人们在争论贤能政治与民主问题时常引发争议的语言表达问题。最后,支振峰先生认为在当下,民主和贤能政治需要相互学习和融合,以实现优良政治的理想。
盛洪教授指出,贤能政治是多样化的政治选择中的一种,由于现在涉及政治正确性,所以遭到一些人的批评,但这种批评多是来自一种非常简化的意识形态化的对很多概念的理解。所以,对待贤能政治应持平常心,不可妄下断语。盛洪教授接下来提到讨论贤能政治的一个背景,也即人们对民主缺陷的批评,其中涉及各民主国家感到棘手的多数民族、少数民族的问题,长短期利益的平衡等。西方民主虽然问题多多,但宪政民主国家发展至今的原因在于西方社会并不可简单地用民主二字概括,中国学者在谈论西方时,亦不应忽略文化背景及其丰富的内涵。盛洪教授提到西方的民主传统和哲学传统,指出二者相辅相成,而其核心又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呼应。盛洪教授同时提到即便在美国的民主制度中也有“违反民主”的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制度,而恰恰是这种带有明显贤能政治特点的选拔制度保证了美国民主的运行。最后,盛洪教授提出了对贤能政治的几个疑问,也即贤能政治的主语是谁,政权更替中贤能政治如何发生作用,贤能政治与宪政的关系等。另外,盛洪教授提出对贤能政治的讨论实际上并不是对当下政治的肯定。对当下政治的批评是双重的,中国现在既缺乏民主,又缺乏贤能政治。
本次天则书品由天则经济研究所国际交流与合作部主任王军教授担任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