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活动

《小城镇、县辖市》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

天则经济研究所 2014-08-11 累计浏览

 

201485日,天则经济研究所《小城镇、县辖市》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主线,探索适合中国经济社会状况的城镇化道路,不仅存在理论上的创新,而且可以在实践中改善人们的生活。近日,发改委及财政部等11部委将研究重点放在探索新型的设市模式,即将镇区人口超过10万的建制镇作为试点。

 

在此之前,天则经济研究所也在市镇发展,尤其是经济强镇的发展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且完成了《小城镇、县辖市》报告,作为“新型设市模式”研究的一个起点。报告负责人为天则所理事长姚中秋教授,课题成员包括社科院农发所研究员李人庆教授,天则经济研究所项目研究员张林先生。

 





该报告的结论要点如下:

 

城镇化而非城市化更适合描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城镇化研究不应只注重以行政配置资源为主的大型城市、城市集群的发展,还应着重研究基于经济、社会变动而自发生长出来的事实性城镇。

 

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城镇化在两个面相上同时展开:第一个面相是行政性城镇化,由此形成大量建制市;第二个面相是自发性城镇化,由此形成大量不具备城市法律地位的事实性城镇。

 

事实性城镇是依靠市场和社会的力量,自下而上地生长而成的。在今日中国,表现为工商业强镇和郊区镇两种类型。

 

与西方城市化的过程不同,中国的城镇化内生于农业社会,农民具有企业家精神并成为城市的建造者。因而,从七八十年代开始,伴随着农村改革,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强镇。这些工商业强镇聚集了大量人口和产业,是这一轮工业化的主要载体。

 

相比较改革之初,由于制度约束,工商业强镇的处境更加困难,公共品的提供远远不能满足经济规模的要求。行政体制与工商业强镇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甚至已经在造成工业强镇的逐渐衰落。

 

第二类自发性城镇形成于大城市周边,是大城市人口向外自发分散的郊区化过程的产物,我们称之为郊区镇。

 

可以预计,未来将会出现更多郊区镇。但这些郊区镇面临着与工商业强镇相似的体制束缚,也面临着相似的城镇管理难题。

 

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市镇发展经验和台湾城市发展的制度安排中,寻找到解决这些自发形成的工商业强镇和郊区镇发展瓶颈的方案,那就是设立“县辖市”。

 

相比于现有的切块设市、强镇扩权等改革方案,县辖市方案具有天然的优势。以县辖市方案重构市制,可以将城市的经济职能和管理职能分流,从而为中国的“县制”职能转变提供制度准备。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政府转换立场,从城市的创造者转型为城市发育的护理者。

 

本次报告发布会的与会专家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教授,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院长沈迟教授,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教授,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教授,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王业强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曹广忠副教授。




 

参会媒体包括经济观察报、路透社、凤凰周刊、改革内参、东方财经、FT中文网、财经杂志、经济参考报、新加坡联合早报。

 

当然,县辖市的方案还有许多细节的问题需要讨论,比如如何平衡“县”与“镇”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上的矛盾,比如如何通过县辖市方案撬动整个行政层级的改革,而不是又仅仅增加了一级镇级市。这些问题正是天则经济研究所城镇化课题组下一步要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