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活动

新儒名家传授班第一讲内容分享

2016-11-07 累计浏览

新儒名家传授班第一讲于20161015日、16日在天则经济研究所进行,15日上、下午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盛洪老师分别作“正心诚意和格物致知”及“修身:文化精英的意义及其形成”的主题发言;16日上午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院邸永君老师作“翰林文化的内涵及现代价值”的主题发言,16日下午幽兰剧场团队受邀到天则为大家讲述了京剧发展的历史,同时为学员表演了一出折子戏——《拾玉镯》。

 

内容分享:

【盛洪】  正心诚意与格物致知——认识论与宇宙观

《大学》

•《大学》引出格致正诚,修齐治平;

•《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两种精神活动的取向

•格物致知:个体的,经验的,形而下的;眼见为实;理性提炼;

•正心诚意:所谓“正心”,就是要超脱于个人或小机构的利害,因为“身有所忿懥(ZHI),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所谓“诚意”,就是认知不要被偏私成见所遮蔽,就是如《大学》所说,“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超然与顿悟

•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指出,作为永恒秩序和万物之母的“道是神圣的唯一,同一切冥想的神秘主义一样,人可以通过使自我绝对脱离世俗的利益和热情,直至完全无为,来分享这种神的唯一。”(第232页)

•舍尔巴茨基在《大乘佛学》一书中也说,“佛教的圣者被认为在获得神秘觉悟的一瞬间,可以突然地直接感知包含粗重肉身的及神秘世界在内的整个构造,其清晰和生动有如眼前直接所得。”(第35页)

 

道德的两个起源:形而下,形而上

•两种认知世界的取向:正心诚意和格物致知;

•比如,有关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知识,可以通过多次重复博弈实现,如《道德情操论》所说;也可以通过体悟天道实现,如康德的“绝对命令”;前者是格物致知,后者是正心诚意;

•格物致知,有限,个体主义;只能整合较小的人类社会;

•正心诚意,无限,整体主义,可以弥补格物致知之不足,整合较大的社会;

•“为天地立心”;“先有整体,后有个体”。

 

整体主义不能替代只能补充个体主义

•《尚书》:“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所谓体悟天道的,整体主义的,正心诚意的这样一种取向仍然是作为人类的取向而已,而不是天道本身。

•现实中,先秦儒家,科学民主是格物致知的结果,而宗教和类宗教文化传统是正心诚意的结果。

 

唯理主义、儒家与经济学

•将有限说成无限是根本性的错误,例子:日本神道教(《国家与祭祀》,《靖国神社》),唯理主义,神化毛泽东;

•儒家的对自己有限性的清醒认识;

•孔子:天何言哉?

•子不语怪力乱神;

•未知生,焉知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经济学的自由主义传统,即尊崇自然秩序的传统;

•儒家内部的正心诚意和格物致知之传统,礼与天,朱熹与陆王之学;

•鹅湖会讲;

•太支离;

•教人过简。

 

参考文献

•曾参,《大学》;

•盛洪,“中国先秦哲学和现代制度主义”;

•盛洪,“为天地立心”;

•盛洪,“先有整体,后有个体”;

•盛洪,“正心诚意”;

•盛洪,“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盛洪,“天命与民权”;

•王阳明,《传习录》;“答罗整庵少宰书”;“陈九川录”;

•朱熹编,《近思录》,卷三:“格物穷理”;

•何怀宏,《良心论》。

 

【盛洪】  修身:文化精英的意义及其形成

一、科斯的精英思想

•科斯:“人们显然向往的是,这些权利应该配置给那些能够最富生产性地利用它们、并有激励去这样做的人。并且为了发现(并维护)这样的权利分配,权利转移的费用要低,这需要法律上的明确和法律手续的简化。由于只有在一个适当的产权(并且被实施着)体系下才会达到这样的状态,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如此之多的法学家(至少在美国)发现,探索这样一种产权体系的特征是一项令人着迷的工作,以及为什么‘法和经济学’的研究会在美国的法学院中兴盛起来。”

•布坎南:制度变革适用一致同意原则,主流经济学的个人主义方法论。交易费用的方法可以被纳入一致同意原则。

•哈耶克:自发秩序,反对建构主义。

•反例?

 

二、“法官裁决和公共选择”

•一个反例:在外部侵害场合,可能达不成交易,但又不能转身就走。

•如被侵害者要求赔偿1000元,侵害者只同意最高赔偿500元。

•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两人永远对峙下去;

•如果交易费用为正,过了某一时点,对峙下去的成本就要高于争议数额。

•这时,如果有人在争议范围内给一任何裁决,就比对峙下去要好。

•法官裁决,一个不符合一致同意原则,却有效率的反例。

 

三、推而广之:精英重要

•推广一:个人主义的方法论不能解释一切;即不能用看不见的手,和适用一致同意原则的公共选择理论,解释一切社会现象;(因外部性,集体行动,公共物品);

•经济学第二定理:人人为自己,社会将更糟。

•要有超越个人利害的人进行补救。

•推广二:他律制度(市场、政府(法律)、企业等)不能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因外部性,集体行动,公共物品);必有自由裁量空间;

•还需要自律制度(道德、宗教等)来解决,整个社会制度才能完整有效。

•精英:(1)超越个人利害;(2)道德自律。

 

四、布坎南也发现了个人主义方法论的问题

•《赤字中的民主》:一致同意也可能出错。如财政赤字政策,通货膨胀。

•《宪法秩序的经济学和伦理学》:谁来提供宪法方案?宪法公民身份伦理。

 

五、桑塔费(Santa Fe)学派的看法

•自私者,合作者,强互惠者。

•如果只有自私者,社会就有会走向崩溃。

•如果只演化出合作者的群体不稳定;合作者不具有生存优势,群体最终回归初始状态。

•对比:多次重复博弈会导致合作。

•强互惠者:37.2%

•合作者:24.6%

•自私者:38.2%


 

六、精英:以法官为例

•托克维尔:贵族被打倒了,只剩下法官了。

•法律服务人:有文化传统的群体。

•美国法官的例子:指定律师的故事。

•精英:(1)跨越世代的知识(判例);知道制度的后果,可以对制度进行选择;哈耶克:法官立法;(2)立场超脱(自身经济宽裕,站在中间,裁决他人之事);(3)道德自律(文化传统或宗教传统)。

 

七、精英的主要作用

1)建立社会宪政框架;

•哈耶克:从法官立法到从传统中提炼宪法原则;推崇美国宪法,司法审查权;

2)在宪政结构中的重要领域承担责任:公职与公共知识分子。

•美国的例子。

 

八、儒家:君子与小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必慎独也。

•君子德风,小人德草。

•宪政框架:四书五经是传统中国宪法(梁漱溟);道统指导政统(余英时),天理是宪政框架(卢国龙);周公,孔子,宋儒。

•宪政结构中的重要位置:君子;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

 

九、好的制度结构:精英与大众的互动

•个人主义方法论的意义:(1)只有绝大多数个人自己表达说自己幸福,这个社会才是幸福的;

•(2)在绝大多数场合中(市场,民主),个人主义方法论是对的;

•(3)当整体太复杂时,需要个体自治;

•精英的意义:在极少数个人主义方法论失灵的地方,精英要加以补救;这些地方虽少,但非常重要;精英的作用,就犹如画龙点睛。

•精英与大众并非对立,而是良性互动:(1)精英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或“民意”和“自然秩序”(或无为);(2)精英从大众的长远利益出发;(3)注意约束自己不要越界,只在个人主义失灵的地方出手。

 

十、君子从何而来?

•孔子: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如何成为君子,修身;

•教育;有关教育的制度,官学;私学;

•朱熹:在日用处下功夫;静我神;

•《传习录》(王阳明):“有一属官,因久听讲先生之学,曰:“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先生闻之,曰:“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这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簿书讼狱之闲,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

•担水劈柴,无非妙道。

 

神经元经济学对修身的解释

•情感,理性;

•自动过程,受控过程;

•学开车的例子:从受控过程到自动过程;

•学一种文化传统,把对他人的更为公正平和的反应变成自动反应;

•强化理性,与情感相平衡。

 

有关修身的制度环境

•科举制:学而优则仕(公职);

•民间书院(公共知识分子);

•何怀宏:孔子,承认等级,以道德划分;有教无类,培养君子,使等级中的人流动。

•士的作用,士以载道;道统指导政统。

 

参考文献

•孔子,《论语》;

•孟子,《孟子》;

•朱熹编,《近思录》;

•王阳明,《传习录》;

•盛洪,“公共选择与法官裁决”;

•盛洪,“知识分子应该做什么?”

•盛洪,“如何用自由保卫自由?”

•何怀宏,《世袭社会及其解体》;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布坎南,《宪法秩序的经济学与伦理学》;

•汪丁丁等主编:《人类的趋社会性及其研究》;

•汪丁丁等主编:《神经元经济学》;

•张岩,《从部落文明到礼乐制度》。

 

 

【邸永君】   翰林文化的内涵与现代价值

1.翰林是培养最高领导人的 ,翰林院是最高级别官员文化提上去的机制;

2. 翰林的四重身份:一是官员,为国分忧,有国家意识;二是学者,著书立说;三是文人,写诗填词;四是雅士;

3.中国历史上没有研究生制度,但有类似是制度安排——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