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活动

天则书院•新儒名家传授班第二讲

天则经济研究所 2016-11-24 累计浏览

 


新儒名家传授班第二讲于2016年11月19日、20日在天则经济研究所进行,19日上、下午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盛洪老师分别作“齐家:家庭主义”及“治国(一):经济制度与政策”的主题发言;20日上午金纲老师作“困境中的圣贤选择与坚守”的主题发言,20日下午金纲老师随同学员一起参观了国家博物馆的“古代馆”及“书法馆”,并为学员做讲解。


内容分享:


【盛洪】  齐家:家庭主义


中国强调家庭及天下,西方强调个人及团体。所谓“家庭主义”,就是在计算成本和收益时以家庭为单位计算,而不具体到家庭内成员个人。


(一)个人主义与家庭主义的区别

(1)个人寿命有限,家庭寿命无限;(2)个人之间是平等和独立的,家庭成员之间是有等级和不互相独立的;

(二)区别导致计算和判断不同

(1)家庭血脉延续的重要性;(2)贴现率为零;(3)成本收益交互影响。

(三)家庭利益最大化

家庭利益最大化并不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简单相加,也使得家庭似乎比个人更适宜作一个经济主体;家庭利益最大化也不仅是家庭当下财富或收入的最大化,维持家庭血脉延续成为超越当下利害的家庭目标;这使得家庭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也时常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不相一致。因为前者可能会以后者的暂时牺牲为代价而达致。

从另一个角度讲,家庭利益最大化也会扩张个人的利益。因为如果个人把后代延续看作自己的效用增加的话,家庭所带来的世代相继也就使个人利益获得了扩张。

 家庭失灵也会存在:对婚姻不忠,不赡养父母;对此的补救措施:(1)祭祖;(2)家族祠堂;

1)祭祖

通过祭祖仪式,一个人会强化他作为列祖列宗的生命的延续的观念,同时也会认为自己负有将这一生命血脉继续延续下去的义务。

2)家族祠堂

以祭祀祖先为中心,家族祠堂可以提供多种家族内的公共物品。这些“家族公共物品”显然使家族内家庭受益并更为稳固。

针对子女与父母在履行家庭合约上的不对称,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也会产生出的文化。针对夫妻间可能出现的对婚姻合约的不忠诚,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也产生出贞操文化,强调妇女对丈夫的忠诚。

以这种家庭主义的文化为基础,也会借助于政府强制力来巩固家庭。如在传统中国,法律规定,一个人对父母或他人犯下同样的过失,其惩罚的力度是不同的。

(四)家庭边界

1)血缘谈化;第五代后代之间,最远的血缘为3.125%

2)组织复杂度和组织成本上升。

(五)以家庭为基础的政治结构

1家庭的扩展:

•从家庭公共物品到社会公共物品;

•家庭主义文化:付出就有回报;

•现成的家庭秩序;

•从家族领袖到政治领袖;

•尽管政治领袖是一个人,但提供公共物品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族。

•以家族为单位,不仅自然地形成提供公共物品的政治集团,由家族成员担任各个方面的公共治理人员。

•这一方面可以保证政府组织的长期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因家庭具有长远视野而比个人能够作出更符合社会长远利益的决定。

 

(六)家庭主义宪政框架

1)将家庭作为社会的优先基本单位;“为亲者隐”;

2)将家庭内规则运用于社会的其它方面;

《论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将家庭主义的基本原则提炼为社会的宪政原则;

《孝经》:“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4)参照家庭主义原则,建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一般原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从“孝”到“爱”,从“礼”到“义”。

5)天下主义原则:“以天下为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

七)家庭主义和个人主义

家庭主义社会和个人主义社会都较成功,但走极端会有问题:(1)个人主义社会可能会缺少亲情;(2)家庭主义社会可能会压抑个性。

个人主义社会与家庭主义社会间互动:要注意配套制度。

家庭主义研究取向:将会极大地扩展我们的研究视野,为研究家庭主义社会提供一个理论框架,使我们能够进一步理解这种社会的基本逻辑和大量现象,并给出比较东西方社会的新的方法。我预期这种研究取向会带来对包括中国历史在内的世界历史的重新解释,丰富人类社会探索改进制度结构的选择。

 

【盛洪】  治国(一):经济政策与制度

(一)儒家的基本精神

强调自然哲学

(二)儒家的经济政策主张

1.惠而不费

2.不与民争利

3.轻徭薄赋

(三)经济自由主义

1.有限理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产权界定: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3.信用:民无信不立。

 

 

【金纲】 困境中的圣贤选择与坚守

 

(一)圣贤理念

1.强调公道与仁德

2.圣贤选择的共同价值观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及四维八德

3.每次文化危机之时都会有一个文化的托命之人

(二)困境

1.公道与仁德不彰

2.异族入侵

3.国内动乱

藩镇形成的条件:地方同时具备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及司法权

4.异族侵扰

(三)圣贤的选择

以公道与仁德为诉求,坚守理念做出的选择,可能正确或错误,但都做了努力。

(四)历史故实案例说明

1.姚枢,辽宁人,在元建立初期,向忽必烈进谏停止杀伐及广泛搜罗儒学人才,元由此建立职官制度,走向衣冠文明。

元初对待儒士的政策:凡读儒,免赋税;儒士在元代的社会地位从“九儒十丐”上升到“头等公民”

 

2.宋代的救济政策

ž   ·仓平仓:(1)免费给;(2)低价售卖

ž   ·赈灾:(1)地区粮食危机,可以先放粮后备案;(2)粮食歉收,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不同程度的税负减免

ž   ·盲政

3.庆历新政

4.党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