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活动

新儒名家传授班春季课程第二讲

天则经济研究所 2017-04-26 累计浏览


 

新儒名家传授班春季第三讲于42223日在北京举行,此次课程分别邀请了著名儒学学者、弘道书院院长姚中秋先生和著名宋史研究学者吴钩先生。

 

422日上、下午,姚中秋先生分别以 “孔子与中国之道”和“儒家与第二次立宪”为主题进行授课。

 



纵观历史,姚老师认为中国王权的盛衰与戎敌的关系是互动的,在外患下,必须有强大的王权或集中国家权力。孔子处在中国封建制解体的中间时代,他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重建秩序,而这又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蓝图是什么,即建立怎么样的秩序;二是实现蓝图的主体,即由谁来建立。对这两个问题孔子给出的答案是,回到过去,通过删述六经来描述所建秩序的蓝图;二是兴办教育,培养君子。

 

到了西汉时期,人口规模的变大要求制度的进一步变革。 “天人三策”回答了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及如何改等问题,由此,西汉建立起了第一套公立教育体系,选举(察举)制度及士人政府。所谓的第二次立宪就是实现了儒家士大夫与皇权共治。

 



423日吴钩先生的授课主题为“宋代中国的现代性”。吴钩先生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受儒家思想塑造最深刻且最接近现代文明的朝代。依据已有的对近代化的研究,他认为近代化在经济、社会和国家职能等方面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经济上表现在商业化、市场化、货币化、城市化及工业化;社会结构上表现在契约化、流动化、平民化、平等化及功利化;国家职能上体现在福利化、扩张化、集权化、文官化(理性化)及法治化。

 

以上述几个特征为基础,他对两宋时期在这三大方面的表现与晚清进行对比,得出结论认为宋代比晚清更接近近代化,具体表现在宋时期已存在较频繁的海外贸易,财税结构的变化以及货币制度的建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