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活动

新儒名家传授班春季课程第三讲

天则经济研究所 2017-05-25 累计浏览


 

新儒名家传授班春季第三讲于51821日在北京举行,此次课程分别邀请了著名儒学学者、弘道书院院长姚中秋先生和天津财经大学的李炜光教授。

 


518日上、下午,姚中秋先生的授课主题分别为“儒家与现代中国之命运”和“儒家与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 近代中国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强政府(强国家),西方国家在有了殖民体系后才走上了现代化国家之路。对比中西方,西方的各种主体的组织化程度高,无论是教会、国家,还是公司;而中国的组织化程度低。《新民说》概括了中国落后的原因就是没有国家观念,所以核心是塑造国家主义精神。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建立强国家,而这首先就要求建立一个强组织。

 

国家的强大和经济发展就是民心,中国过去的成功有赖于企业和政府的合作。未来传统文化的复兴包括三个阶段:首先是普通百姓回归传统,其次是文化精英的重构,最后还是政府对传统的回归。面对道路之争,中国可选择就是走自己的道路,回归道统。

 

521日李炜光老师的授课主题为“商君的遗产—兼与儒家的对比”。 “令黔首自实田”这本是一项承认土地所有权的政策,结果却在当时引起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以此为引,李老师指出秦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原因值得做更深入的研究,而其借以兴盛强大的思想基础——商君思想,同样值得我们探讨。

 

以安提戈涅的故事为例,可以对比发现中、西方法治思想的差异体现在价值观基础的不同,西方法治思想背后的价值观基础是宗教;而中国更强调实用性和有效性。商君及建立在其基础上的法家思想是一套国家运作的方法和原则,用一个词来表达商君对其理论体系的价值:有效。

 

虽然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占据正统地位,但在国家建构和制度结构的演化中却是法家占主导作用。由商君思想建立起来的秦制虽然饱受批评,但却是中国文明的产物,其制度生命力波及中国社会两千年。商君改革的局限性在未能限制君权,依此所建立的是一种君主至上而非法律至上的制度。